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要抓好诵读

2009-02-01詹爱燕

师道·教研 2009年12期
关键词:强化训练中学语文读书

詹爱燕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虽然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够完善,但它说明了书读得多,读得好,知识自然掌握得多的一定道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应用,即要求学生养成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学中,诵读不但不能忽视,而且要努力抓好。

一、“诵读”要摆正位置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位置,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文章中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教师决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尤其是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那些词汇美、句式美等,教师更不要多费口舌,而应强调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彻义,让他们在反复朗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让他们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果不是这样,而只靠教师讲,文中的美妙怎能品味出来呢?有一位特级教师说:“朗读是有形无形的写作指导。”所以,语文中的东西,有时让学生自己朗读比教师单独讲解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的朗读不能与教师的讲解完全分开来,而要伴随教师讲解的活动(启发、提示、解说、学生的问答、讨论)一起进行。这样由诵读带动讲解,由讲解促进诵读,讲解和诵读结合,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融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二、“诵读”要讲求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植根于诵读,而且又要把诵读升华。也就是说,既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一环节,放胆让学生去诵读,又要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一定要使学生通过诵读这一途径去求“知”,去获“知”。例如,诵读一篇课文,开始诵读时要掌握书中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然后在诵读时就要掌握文中的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每诵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文段,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谈学习心得,让学生把诵读中所遇到的“疑”或感到的“知”,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再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切磋琢磨,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这样,“错误的”就自然得到纠正,“正确的”就自然得到证明;学生就能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三、“诵读”要讲究方法

语文教学最忌的是“万人一面,千课一法”的教法。诵读如果不分文体,不辨好恶,一味地要求学生按同一模式去读各类文章,那一定会使学生如坐针毡,越读越烦,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失去读书的兴趣,更不用说去猎取知识了。因此,诵读一定要讲求方法。有时要求学生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地正确诵读;有时要求学生速度适宜,节奏恰当,顺利流畅地诵读;有时要求学生理解诵读;有时还要力求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优美和谐的韵律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这样,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学生就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思想的教育,振奋诵读的激情。参与诵读的人数也要灵活多变,有时还可分角色诵读,比赛诵读。有条件的还可在课堂上播放诵读的录音带或录像带,更能使学生读兴大发。所以,讲究诵读的方法至关重要,根据“文”“人”“情”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读法,学生坐在课堂上一定会感到如沐春风。

四、“诵读”要强化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这就说明,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强化训练。每一篇课文,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重点课文、精彩文段还要背诵。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一定要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诵读教师课前布置的课文内容,听他诵读,语气语速是否合乎文意,断句、间歇是否合理,口齿是否流利,表情是否丰富。诵读得好的,当堂给予表扬;诵读得不合要求的,就让他们反复诵读,诵读到合要求为止。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日诵不辍,养成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强化训练中学语文读书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强化训练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强化训练
我爱读书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我们一起读书吧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