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观
2009-02-01宋萍
宋 萍
现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教材共五册,每册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如果仅仅以教材本身的板块来看,增加了“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两大部分,旨在培养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文学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即使是原教材中已有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两大部分,其目的、要求与过去也截然不同。“阅读鉴赏”强调的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流程,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表达交流”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强调人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这一全新的理念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全新的语文教学观,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形势。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观、学生观等等。新课程改革重要的变化就是树立大教育观、大语文观。从宏观上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终身教育、人生教育,二是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如生活理念、基础知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道德品味和思维品质等。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从微观上说,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来培养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综合的发展需要。
就课堂教学而言,新教材和新教法应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分析和质疑的时间,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敢于批评和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自主感悟与探究,让学生先来评价,评价之后教师再作适当点评,但切忌立即对学生予以否定,要尊重学生的见解。高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盲目地过早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就是去堵学生的嘴,抑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说,自己不说,课堂成了老师的,老师成了演独角戏的演员,这样的课堂便失去了活力。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学是始终伴随学生未来生活的。如此说来,对于一篇课文,我们不用要求学习目的有配套的几个,只要与学生探究一个问题就足够了。通过《荷塘月色》的学习,学生能体会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借景物描写抒发淡淡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忧伤的思想感情,或理解重点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作用,这已足够了。通过《雷雨》的学习,教师能够和学生共同探究、争辩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进而全面认识这一人物的性格、本质及形成的原因,这就可以了。通过指导阅读《祝福》,让学生课堂分组探究祥林嫂死因的种种,以达到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何必面面俱到?教材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必须具有示范性,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这个例子是为了以后分析更多的例子。可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种严守教参、千篇一律、面面俱到的教授、分析的教学方法实不可取。有的时候,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会举三反一;而有的时候,在课本学习中,我们的学生要举一反三。新教材的“必修”与“选修”便是这种关系,唯有让学生探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举一反三、举三反一,“选修”部分的课程会教来轻松,学来也轻松。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才会随着高中三年的不断深入逐渐提高,进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目的要求。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对传统教育的方式极为不满,因而提出课程与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要,但并不是放任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无指导的自由性的发展。杜威的这种“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无疑对我们理解《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性。以学生为中心是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课堂上的和谐互动应是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互动,而不是教师为了听从、顺从学生而动。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给自己一个课堂上的定位太重要了。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