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教学之体会
2009-02-01周国启
周国启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选修课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几乎已经成为各个学校必选的教学内容。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唐诗宋词元曲选读》选修课的教学体会。
一、积累、深化
一个作家要表达的思想,要抒发的感情,与他的人生观、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详细了解作家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杜甫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艰,尝尽安史之乱的苦难,自然多抒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情怀。苏轼被贬黄州,仕途遭受沉重的打击,但他在政治上仍坚持儒家的入世思想,在生活上则是庄禅旷达的处世态度。所以,他的作品多抒发“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旷达。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先让学生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及时代背景,将诗歌鉴赏和这些常识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经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大都已接触过选修教材的作家,但只是知道简单的片段知识。因此,在选修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积累文学常识,深化对作家的认识。引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由学生自行整理,也可以是教师补充介绍。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央视《百家讲坛》等形式,介绍著名作家的情况,提高学生认识的宽度和深度,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鉴赏该作家的作品。
二、比较、升华
《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教材以某个作家和某种题材为一课进行编排,体现“点”和“面”的客观存在,有利于学生现阶段学习和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某个作家的作品教学,只要把他其中的一篇课文当作一个“点”,通过比较鉴赏作家的其它作品,举一反三,鉴赏他“面”的作品。如此,就能达到由“点”知“面”的效果,从“质”的角度把握该作家的作品。如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的基本课文,分别是王维、李白、杜甫的作品。杜甫的五首诗均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表现其在战乱时期的生活状况和博大情怀。以《月夜》为教学的“点”,引导学生联系背景,理解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将《月夜》与另四首诗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诗人都“哭”了。探究诗人哭的原因、方式的不同,就能感悟诗人那颗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之心。杜甫的诗歌真实感人,提供了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故后人称之为“诗史”。学生学习杜甫“点”的作品,在比较中认识其人其诗,认识就得到了升华,为今后鉴赏他“面”的作品打下基础。
《唐诗之旅(上)》的拓展阅读,分别是即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某种题材诗歌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作品的异同,归类升华,形成理性认识。
三、感悟、审美
诗歌是擅长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好的诗歌具有思想美、情感美、哲理美、意象美、意境美、节奏美、语言美等,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审美乐趣和情感震撼。
在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可以多样化,比如,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朗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座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天姥山形象就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人不敢逼视。而该诗以七言为主,杂以四、五、六、九言,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具有诗歌的节奏美。此外,聆听名家声情并茂的诵读,也可以把学生带入诗歌美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又如,让学生动手作画可以再现诗歌的画面美。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和联想,动手画简笔画,表达所领悟到的画面美。
四、探究、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古代诗歌所反映的生活离我们现在已久,其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思想。
诗歌教学还应重视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不能只是单一化的“思考问题”教学。要让学生尝试诗歌创作,把诗歌改写为散文或现代诗,开展诗歌朗读比赛,古诗词新唱,写赏析评论,组织业余社团等,都是实践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