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知方式的培养
2009-02-01郑闽秋
郑闽秋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和具体的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式。
一、“科学认知方式”培养的基本框架
该模式将小学生科学认知方式的培养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四种心理过程的复杂过程。第一阶段是科学认知方式习得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学生在教师、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科学认知方式的具体意义的过程。第二阶段是科学认知方式的融会贯通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新的、刚学会的科学认知方式与已经具有的知识,尤其是关于方法方面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认知的系统性和概括水平。第三阶段是科学认知方式的迁移阶段。此阶段是指学生将已学到的方法、策略等科学的认知方式在与最初学习环境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范围的应用。这阶段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学生遇到的新的理论问题和带有综合性,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强调不同阶段上要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在每一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以及方法策略掌握程度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
二、科学认知方式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分析
我们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线,以现有的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认知活动的特殊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突出指导并强化相关的认知体验与吸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步骤地通过教学渗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在教师帮助、学生的互助,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辩析、领悟,构建自我学习的最佳途径。科学认知方式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具体体现为:
1. 体验过程,感悟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知识再构建、再创造来学习,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科特点,运用尝试练习,阅读,讨论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策略的引导,让学生体验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悟出方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 分享整合,确认方法
学生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学生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成员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而认知精制理论认为: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也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获益。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们注重体现多维互动,通过让学生与同伴、小组、全班进行互相交流,引导学生与同伴分享各自解决问题方式,相互陈述,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流解决的方法,来互相检查各自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学习的效果,发现不足之处,主动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修正,并对学习过程的策略进行整合,最后调整确认出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使学生不断养成互相交流、科学整合思维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认知方式。
3. 积极反思,拓展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咀嚼和较高层次的建构和重组。学习目标达到后,学生应善于总结自已达到目标的成功手段,特别应注意总结自己成功的学习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建立起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提高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反馈自己的思维过程、操作过程、推理过程、学会过程,特别是学会过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关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学会了哪些学习的方法,这节课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联系吗?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错?等等。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采取延缓性评价,把调节、修正机会尽量留给学生。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应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效的认知策略时,要抓住时机给他们提供掌握各种策略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如“能自编类似的应用题吗?”“能用这个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在广泛的情景中练习使用,进一步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