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弹琵琶,亦能奏出天籁之音

2009-02-01周鸿波

师道·教研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刘兰芝白话琵琶

周鸿波

“反弹琶琶”就是逆向思维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要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反弹琵琶”是创造性思维,它能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在逆向思维之中常常会“无心插柳柳成阴”,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从而提高思维的效度。

一、反弹琵琶,使阅读的热情点燃

“反弹”需要“反思”,“反弹”体现着“反”,但不等同于对着干,而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技艺。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人们普遍赞美刘兰芝勤劳、美丽、善良,众口一词,刘兰芝成了“完美”的代名词,学生一窝蜂似地盲从,人云亦云。我反弹琵琶,启发学生思考:刘兰芝确实完美无缺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个缺口。我还一反人们普遍批评刘兰芝母亲趋炎附势的现象,反弹琵琶让学生思考:刘母逼嫁到底有没有好处?学生结合现实发现了一位母亲对自己女儿深沉的爱。同时,我还让学生从逆向思维入手,去寻找焦母身上的“亮点”。

不过,反弹琵琶万万不可轻率地反弹或乱弹琵琶,否则,乱了纲纪,误导学生,罪莫大焉!有些问题的内涵是得到公认的,根本不具备反弹的条件,如硬要反弹,那就近乎乱弹了。价值观念错了,即使说得头头是道,也不值得称赏。

二、反弹琵琶,使文言翻译柳暗花明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是要善于摆脱习惯性思维,而且要敢于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如今人们普遍用串讲的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令学生昏昏欲睡,对师生双方来说都索然寡味。何不突破常规文言教学方法,反弹琵琶,从把白话翻译为文言入手来学习文言文呢?

学习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熟悉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识记实词义项、句式等等,并用所记的知识造简单的白话句子,再把它译为文言文,有时也可直接运用课文中的句子。例如“谁会讥笑他呢”译成文言文:“其孰能讥之乎?”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文言虚词“其”作语气副词表反问的用法,又掌握了实词“孰”的用法。也可以写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能体现文言知识点的简单的文言文段,让学生尝试翻译。当然,并非所有文言都能一字一字对应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反之也如此,特别是一些古典诗词、格言名句。

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文言与生活相结合,从白话出发,从口语出发来培养学生对文言的学习意识,让文言文不再陌生,不再遥远,让学生理解文言,熟悉文言,从长期沉迷的学习方式中跳出来,学习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反弹琵琶,使学生作文摇曳生姿

反弹琵琶,可以使文章摇曳多姿,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可以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产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运用逆向思维,造成与常规作文相对甚至相反的话语,产生悬念,让人非读下去不可。

例如,学生习作《我为女性塑像》一文语出惊人,一反常人批评武则天的观念,而是赞叹武则天这个“风一样的女人”:……后来,你真的“则天”了。不辍朝政,你让臣子折服;减免赋税,你令百姓称赞;开张圣听,你使官吏清正;尊先下士,你得贤臣之心。或许,用“心狠手残”形容你再准确不过,但是“公高劳苦”也是你最真切的写照。可是,你不语,你只留下一头无字碑,却刻满了心酸与血泪,刻满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反驳与质问!作者在这篇习作中运用了反弹琵琶的思维,歌颂了武则天这个风一样的女人,她吹皱了男权社会的一池春水。这样另辟蹊径,实在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运用逆向思维。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螳臂挡车”这个成语中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还有,反弹琵琶时切忌平均用力。

总之,我们在作文时,有些同学常会感到头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写着写着就没词了,出现“卡壳”现象,如果能及时地进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往往会摇曳多姿。科学地“反弹”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到较高档次,会给人一种创新的感受。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刘兰芝白话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也谈刘兰芝被休
Kiss and Ride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泪写《孔雀东南飞》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余光中说文言是白话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