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生命的高度审视学校管理
2009-02-01邓何辉杨育联
邓何辉 杨育联
【案例】
2009年6月18日,全国首宗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东莞市石排镇中心小学爆发!6月18日晚确诊6例,21日晚又新增确诊病例24例!至此,中心小学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增至30例!22日星期一早读课,学校紧急召开各行政人员及班主任会议,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指挥小组,部署更全面细致的防控工作。各班主任马上落实到校学生人数并进行更细致的晨检,上报学生到校情况及健康状况。晨检后,全校各班立即再次开展应对甲流的主题班会,镇定地向学生公布疫情,同时做好学生的安抚和心理辅导工作,深入学习《石排镇福隆小学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南》与《石排镇防控甲流八大措施》。学校迅速购买消毒药品及一次性口罩,熬煮抗流感中药,供有需要的师生使用。坚持午检,并继续落实疫情日报告制度,实行一天两次的零报告制度。中午、下午放学对各课室及校园各个角落进行彻底消毒。学校还第一时间在校门口悬挂“甲流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等宣传标语,让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为能更好地保证校园安全,切断所有病毒可能入侵的渠道,学校谢绝家长进入校园接送学生,并在校门口及所有课室门口张贴温馨提示。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都已经进入了应急状态。
6月28日开始,东莞没有出现新增病例,为了巩固防治成果,上级部门决定石排镇中小学取消复课。7月1日,全镇只是六年级学生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学生从7月2日开始提前放暑假。我校从中心小学爆发疫情到学生正式放假这一危险时期未发生师生感染流感病例,学校防控工作科学有序,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保障了师生的健康。
【案例反思】
思考一: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怎样的学校管理才能坦然应对?
现阶段,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学校公共安全的因素趋于复杂,各级各类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类型趋于多样,突发公共事件频率也趋于加快。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但首先更应该保障师生人身安全与健康。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才能谈得上培养人。要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学校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坚决落实应急预案、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法制“一案三制”,提高预防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防范风险和战胜风险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非典”危机成功化解,然而,我们不应“好了伤疤忘了疼”,“非典”带来的警示、抗击甲流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长期咀嚼、品味。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管理问题的研究,应当成为我们一项长抓不懈的任务。
思考二:我们应该为社会培养具有怎样的生命意识的公民?
全社会、各部门团结协作,举全市之力抗击甲流,全因政府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摆到了第一位,这也再次证明了人民的生命意识觉醒了,开始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可是,一些中小学生把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作为一种“抗争的手段”或“最后的杀手锏”。有的孩子动不动就说出“活着没啥意思”,或动不动就以“我要自杀”来吓唬家长的苦口婆心或严厉有加的管教。我们经常疑惑,为什么他们的精神意志如此脆弱,生命意识如此淡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孩子们生命意识的缺失,是我们生命教育的缺位。如何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在全社会高举“关爱生命”大旗,轰轰烈烈抗击甲流时,我们可否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意识的塑造与初步定型阶段,对生命的真正价值缺少正确和清醒的认识,缺少一份对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热爱情怀和敬畏意识。因此,我们可根据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对他们进行生命起源启蒙、性格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规律的指导。另外,“你不会游泳,当有人落水时你该跳下去救人吗?”“小英雄赖宁一定要牺牲自己吗?”“火灾不幸发生,你逃出重围后还要回去抢救财物吗?”这类道德选择与生命高度相冲突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到位的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选择。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