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痖弦诗歌《红玉米》赏析

2009-01-29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屋檐下意象玉米

刘 昊

痖弦,原名王庆鳞,生于1932年,台湾创世纪诗社重要诗人之一,主要著作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在台湾诗坛,洛夫、余光中的诗作多中见优,痖弦则是惜字如金式的诗人,走的是少中求好的路子。痖弦写诗虽早,但从事创作的生涯十分短暂,主要作品集中在诗人二三十岁时,凭诗集《深渊》而享盛名。张汉良、张默合著的《当代十大诗人选集》高度评价了痖弦的创作,“痖弦的诗具有其戏剧性,也有其思想性,有其乡土性,也有其世界性,有其生之为生的诠释,也有其死之为死的哲学。甜是他的语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他透过美而独特的意象,把诗转化为一支温柔且有震撼力的恋歌。”

痖弦的诗是其内心深处的召唤和梦想,是对生命本质和客观世界的体认,更是对现代文明思力独到的深省。《红玉米》是痖弦诗歌代表作品之一,它足以使痖弦端坐在百年汉诗排行榜的前列: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吹着那串红玉米/它就在那儿挂着/挂着/好像整个北方/整个北方的忧郁/都挂在那儿

你们永不懂得/那样的红玉米/它挂在那儿的姿态/和它的颜色/我的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凡尔哈伦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我已老迈/在记忆的屋檐下/红玉米挂着/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

痖弦善于从凡人琐事洞见生命的苦涩,窥透变动不居的生活裹挟的精神闪现瞬间,时间与空间的细微叹息均被其灵锐之耳捕捉,并向内心传导。他将现代社会的荒漠意识和个人的思考,投置在熟悉的历史场景下,凭抓拍到的真切细节,造成时空的错位,使诗歌带有强烈的恍惚感。“红玉米成为一段历史的象征,也是诗人精神创伤的象征。这种时空交错所带来的奇异的阅读效果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情理兼备,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在历史与现实的回想中饱含着思考的力量。诗人的想象沿着感觉翱翔,全诗充盈着气韵荡漾的回环之美,很好地避免了因知性太强而流于空疏、艰涩。如国画一样展示出“平远、深远、高远”纵深感,我们明显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经验的准确把握与高妙提升。红玉米乃点题的关键词,是高度浓缩的意象,是郁结着家园、传统、历史、文化等复杂心绪的意象。诗人被放逐后的北方生活记忆,全都维系在旧时屋檐下的那串红玉米上。悬挂在“宣统那年的风吹着”的屋檐下的红玉米,是历史的情致;悬挂在“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的屋檐下的红玉米,是现代人的精神象征。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历史长河中艰难跋涉,在俯瞰中深沉思索。诗人的情思寄托在无垠的历史时空里,显现出开阔而悠远的博大和深度。但诗人对这一复杂情感的表达,仅以“红玉米”意象为神髓,的确像是酿粮为酒,形质俱变。正如里尔克所说:“只有当回忆化作我们身上的血液、视线和神态,没有名称,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只有这时,即在一个不可多得的时刻,诗的第一个词才在回忆中站起来,从回忆中迸发出来。”看来,痖弦的红玉米这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结晶体,它的出现实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诗人的真意是要保持应有的历史感。过往的时间成为记忆之后,并未从现在时间中消逝,它同样与现在时间有关联,因而真正失去过去也就是失去现在时间的依据。“我的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凡尔哈伦也不懂得”。诗人指出木然地对待历史的人将不再有沉思的心。《红玉米》一诗充盈着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警策,我们看到了时间链条的断裂,看到了现代人生存尴尬境地的隐喻。

全诗无一字生涩,语言简洁而平易,承载的精神内涵却极为丰富,充分显示了诗人高人一筹的诗歌才华。痖弦曾说过:“从徒然的修辞上的拗句伪装深刻,用闪烁的模棱两可的语意故示神秘,用词汇的偶然安排造成意外效果。只是一种空架的花拳绣腿,一种感性的偷工减料,一种诗意的堕落。”痖弦行动胜于语言,总是努力让他的灵魂超过他的诗句。他消解了粗浅层面上的“乡愁”,不做人皆能言的大众型诗歌,而将视点聚焦在“无家可依”的存在上。“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诗歌中的红玉米仅仅存在于回想当中,这样的回归毋宁是一种倒退。痖弦的诗歌创作进入的是诗歌的灵视境界,即掠过俗世表象而关注精神、灵魂的层面。

《红玉米》似溪水恣意流淌,不受格律的阻滞,坚实而纯净。诗人的情愫隐匿在感人的节奏里,诗歌消除了所有华而不实的杂质,达到了结构简炼和词语精确的完善境界。

(刘昊 黑龙江绥化学院计算机系 152061)

猜你喜欢

屋檐下意象玉米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收玉米啦!
来自林间的风
我的玉米送给你
屋檐下
在春的屋檐下小睡
写写那些屋檐下行走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