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尚小品语体特征研究

2009-01-29

现代语文 2009年7期

王 崇

摘 要:“时尚小品”是最近在媒体上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制约这种文体语体特征的主要因素有交际媒介、创作者的写作立场及固定读者群的阅读取向。受以上三个因素的制约,“时尚小品”大都篇幅短小、内容通俗、口语体风格明显。此外,“时尚小品”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表明,时尚小品的话语结构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结合,并且静态的抒情多于动态的叙事。

关键词:时尚小品 语体特征 语式 交互模式 口语体 话语结构

近年来,在一些报纸、网络等强势媒体上刊登了一些随笔、杂感、影评、书评等。有学者将这些文章称之为“新媒体散文”。由于这类文章篇幅短小,而且从其语体及内容特点来看,它们都具备时尚的特点,故笔者称之为“时尚小品”。

一、制约时尚小品语体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交际媒介

按照韩礼德(M.A.K.Halliday)等人的语域理论,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有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三个方面。其中的语式指的是交际的媒介与渠道。时尚小品的交际媒介和渠道是当代的媒体。无论是纸质媒体(如报纸副刊)还是网页,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当代媒体时刻面临着在市场中的生存问题,它必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版面,合理分配专栏资源。有的报纸还增加了时尚版,刊登时尚小品。媒体对散文作者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字数、内容、情调、风格都必须以可读性为衡量准则。为了适应媒体的需要,时尚小品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反映着时尚生活。

(二)创作者的写作立场

时尚小品作者群体本身的文化素质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其生活方式和写作立场,即在完成散文社会功能的同时进一步与受众形成共鸣和互动。经笔者统计,创作时尚小品的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报社或杂志社的记者和编辑,这些人是报纸副刊的专栏撰稿人。其余一部分多是身为作协成员为各个纸质媒体撰稿的自由撰稿人。他们大都拥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经济收入,过着时尚前卫的生活。写作是这些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把写作当成是自己谋生的手段。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他们比较注重读者的反馈意见,并且善于了解读者的口味和需求。

(三)固定读者群体的阅读取向

语体研究的模式包括语域模式、修辞模式和交互模式。交互模式也是时尚小品语体特征的制约因素。它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言语交际是双向的沟通活动,话语的生产是所有交际参与者相互作用、共同行为的结果。在交际过程中,听者/读者并非话语的被动“消费者”,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话语的生产。即便是读者通常都不在场的书面话语的生产,作者也还要根据读者的情况和他们可能会有的反映来选择与调节自己的语言运用。[1]因此,依照这种观点,所有的语言运用从本质上看都是交互性的。交互性的不同是造成语言运用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对语体研究来说,只有从交互性入手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揭示出语体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并进而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相对于其他语体而言,时尚小品创作中的交互性更为突出。

时尚小品有着自己固定的读者群,它主要面向都市的白领女性。她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属于消费欲望较强的中产阶层。她们思想前卫开放、向往时尚的生活方式,对现实存在不满、拥有反叛心理。她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有一种渴望看到一些篇幅短小、内容闲适的时尚读物的要求。因此,她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左右着时尚小品的创作。所以时尚小品的创作者们不但要清楚自己在为什么样的读者写作,而且还要掌握这些读者的需求心理。

二、时尚小品的语体特征

(一)篇幅短,节奏快

传统散文的篇幅较长,一般都不会少于2000字。而时尚小品的字数基本在300~1200字之间,平均每篇散文在1000字左右。如:黄爱东西的时尚小品平均每篇815字,子非鱼的平均每篇944字,朱碧的平均每篇780字,黄咏梅的1034字,张柠的1188字。《新媒体散文》收入的作品的字数从100字到1500字不等,但大部分作品基本集中在600~1200字之间。笔者对一些作品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每篇散文的平均字数是1032.78字。它明确地适应了当代都市人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阅读习惯。

(二)内容通俗

时尚小品所描写的内容多是世俗小事,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心理出现了个性倾向上的低俗化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价值上的拜物倾向和自我至上的心理、需要上的物欲化和道德上的厚黑化。

由于受到当今社会上流行的自我至上心理的影响,时尚小品的作者们毫无顾忌地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观点片面,用语尖酸刻薄。如《树个明星当猴耍》《坐在马桶上读池莉》《文官与歌姬》等文章让人看后觉得作者们有些狂妄自大。在《牛B什么呀》一文中,三十岁左右的作者王某直骂已近花甲之年的笑星牛群。还有一些文章极具个性化,如《很IN的夜生活》《我就是要娶美女》《受阉欲》《妓女参政》等文章的观点非常极端,有悖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在《拯救与牺牲》一文中,作者用极端刻薄的话语贬低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把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精神贬得一钱不值。这些文章所探讨的问题一般不会被传统的散文所接受。

另外,时尚小品中有一些作品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今人们价值观上的拜物倾向和物欲化等社会心理。此类文章有:黄爱东西的《吃和穿》《寂寞的高跟鞋》《足下二三事》《置装第二》,黄咏梅的《把玩香水》,陈村的《房子和老公》,马莉的《衣裳的气息》,戴蕴的《小资是怎样炼成的》,骆平的《白银时代》,红高粱的《金钱是爱情之母》等等。

从时尚小品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们关注的多是日常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他们在文中不仅坦白了自己对金钱和美色的占有欲,而且也剖析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在《新媒体散文集》中,将近五分之一的文章探讨的是作者们的感情生活和这一时代人的情感理念。此类篇章有:张念的《男色》,戴蕴的《找个IT工程师》《香水情人》,骆平的《昙花里的爱情》《怒放的爱情》,安然的《我就是要娶美女》《嫁给这样的男人》,桂杰的《只好同居》,南妮的《新好男人》,陆晓敏的《一九八八年的爱情》《老式男人》等等。

(三)口语体风格

时尚小品进一步强化了散文的口语化特点,是一种用口语词汇写作的闲适小品文。五四时期的散文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语言特点,现在的时尚小品则将散文创作口语化的原则贯彻到了极致。

“口头语体风格的特点在词语使用上表现得很明显。口头词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是实际生活的表现。口头交际自由地运用着语汇系统中的各种词语。口头语体风格在语汇手段上突出的特点是:主要使用基本词、常用词、广泛使用口语词、方言词、谚语、歇后语,甚至俚语、粗话”。[2]

下面是《哎呀橙》一文中的句子:

“唔,那种满大街是个人都穿的橙色,要是找电视台的人来拍片子,然后愣给说成是在美国的什么加利福尼亚拍的,全世界人民肯定以为是他们那儿挺著名的新奇士橙丰收了,橙农们一高兴全穿成那样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呢。要是这部片子愣给说成是在咱们广东四会拍的,那咱们广东人民肯定以为是四会名产砂糖橘丰收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具有较强的口语体色彩。如表假设的“要是”、表坚持的“愣”、表比较的“挺”、语气助词“唔、呢”、表承接的“那”都是口语色彩很浓的词汇。

通过对时尚小品口语体风格的分析,我们将时尚小品口语体的特点总结如下:

1.方言词和口语词的运用

方言和口语词基本不会出现在正式的汉语书面语体中。但人们在口语里经常使用方言、俗语等有明显口语体色彩的词汇,有时人们为了能够充分地表情达意,还运用叠字和轻声儿化等语法手段使所运用的语言带上浓重的口语体色彩。时尚小品也一样,在时尚小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和类似口语体的词汇。由于“语体是一个阶列形式的连续体,每一个语体成分起到一分向上或向下推动语体的作用。”[4]使用方言词和口语词能够使语体向下,也就是说方言词和口语词的使用能使语体带上很强的非正式色彩和通俗的风格。如:

方言:鬼佬、差佬、走鬼、燠热、例牌地;

俗语:山鸡也能变成金凤凰;

叠字和轻声儿化:确确实实、值不值得、应不应当、一点点、深深的同情、羞答答、穿穿脱脱、淡淡地、男男女女、(车门)开开关关、一点一点地;

口语体词句:光是(只是)、嘀咕、拜拜、吭声、拍马屁、脑子、划算、憋足劲、扯起了大嗓门、你个人爱怎么的怎么的、算啦。

2.詈骂语等粗俗语的大量出现

詈骂语属于低俗语言,它大胆地出现在了时尚小品标题和正文中。所谓的“詈骂语”是指用粗鲁语言,恶意地侮辱、伤害、贬斥别人的话,或称恶言、秽语、粗语、骂人话。历来詈骂语被视为语言中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话,但部分文艺作品可能会借用詈骂语来塑造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詈骂语几乎不出现在书面语体中。在时尚小品中,詈骂语出现的次数相对于传统散文来讲要多得多。如:牛B什么呀、王八、连屁不如、走狗、装孙子、P话、狗屁、光着腚子、犯贱、劳什子、迟早要完蛋等等。

时尚小品中的詈骂词主要用于攻击所讨厌的对象,表达作者的不满情绪。作者用赤裸的秽语毫无掩饰地贬低他们想攻击的对象。在时尚小品中我们能看见大量的詈骂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当今时代的社会特点决定的。在当今社会中存在这样的一群人,由于他们要承受巨大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因而将詈骂当作宣泄情感、平衡心理的手段,借以表达他们的不满之情。

詈骂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言语习俗,它以愤怒、憎恨、嫉妒、恐惧等生物因素为基础,披着非理性的外衣,实际上处处显示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因此,通过时尚小品中的这种言语习俗现象,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中一群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焦躁的社会心态、有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低俗语属于语言的社会变体,是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的社会团体中使用的。从文体的色彩上来看,低俗语属于口语体,它的语体功能在于立意新奇,使语体呈现通俗、形象等风格。低俗语的作用还在于它能够使文章表现出戏谑的风格。

低俗语不仅展示了这一时期作者与这个世界的一种“对抗”姿态,也包含了作者全新的理念和思维。他们“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3],时尚小品成了作者宣泄和调侃的工具,从而使其染上了十分浓重的戏谑性的感情色彩。例如:

张柠的《走鬼》《借酒装疯》;子非鱼的《妓女参政》《文官与歌妓》,王义军的《受阉欲》《脱下裤子又何妨》《裤链、恶意及狗仔队的精神》,戴蕴的《人被狗遛》,张静的《贴在屁股上的文化》《疯癫与文明》,王晓山的《脱法不同》。

3.超常规搭配

时尚小品的作者们充分地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组织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在时尚小品中,言语组织的随意、开放,具体表现为非逻辑性、不完整性。非逻辑性、不完整性正是口语体风格的体现。在时尚小品中存在大量打破语法规则、缺省标点的现象。许多词语的搭配在外在形式上根本连接不起来,要靠意义和情绪来贯穿。作为时尚小品创作者之一的赵玫,在《我的当代散文观》里提出的设想:“能不能把那一大堆杂乱无序的感觉堆彻起来?……”验证了笔者对时尚小品语言特点的分析。例如:

刨开你身上的煤渣、闪电及光的革命。(非常规搭配)

我听到了雨,然后就是无处可逃的黑暗,(用感觉组织语言)

听到我残汤剩羹般的音调。(用感觉组织语言)

方形睡眠(超常规搭配)

使我苍白的脸上凝聚的淡泊和慵懒像一道与世隔绝的美丽。(非常规搭配)

谁可以听见我的心跳,触摸一下我发霉的心跳?(非常规搭配)

有多少情人夜晚怎样度过在写作的路上有多少男人帮过等等问题。(缺省标点)

一部分时尚小品的作者们无视语法规则的存在,写作时不遵守语法规则的要求,而是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来组织语言。他们似乎在嘲弄语法,戏弄语法,这又使得时尚小品带上了新奇和戏谑的风格。

4.语音多变

时尚小品的口语体风格还体现在语音多变上。口语体经常使用一些语音手段,如语气词、语调等来表情达意。

首先,时尚小品中语气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我们对19万字的时尚小品中出现的语气助词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表1:

01

(注:上表中的标准指的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辑的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中的数据。)

只有“呢”的出现频率低于字频统计书中的文学语体出现的频率,其它的语气词的出现频率都高于一般的文学语体。可见,时尚小品的口语体特征是很明显的。

其次,时尚小品中的语句经常带有丰富的语气。如:带有惊讶的疑问:“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他们可以克隆,我们为何不行?!”“……是不是真的很灵?哇!真的很灵!”;连续的置疑:“你……怎么……可以……?”“那我天天盼望着的是什么?我天天醒着疼和躁动不安的是什么?” 。

丰富的语气是口语体具有的特征,这样的语句使时尚小品带上了口语体的风格。

(四)静态的抒情多于动态的叙事的话语结构

韩南(PatrickHanan)把文学语体分为四类:抒情文、戏剧、史诗或叙事文、主题或说明文。韩南用两根各有互相对立的两极的“轴”将这四类语体区别开来。其中第一根轴跟作品中表现的感性经验有关,它相互对立的两极是动态和静态。这根轴可以区分二、三类和一、四类语体。因为前两类是感性经验在时间中前进时动态地表现出来的,而后两者却好像是哲学讨论一样,是在某一极短的时间内或甚至是在时间以外静态地表现出来的。另一根以远近为对立轴,它能将一、二类和三、四类语体相区分开,因为前两类常用第一人称代名词,“近取诸身”,提供的是主观的认识;而后两类常用第三人称代名词,提供的是客观认识。[5]图示如下:

02

李熙宗、霍四通基本认可韩南的理论,并认为这一理论对文艺语体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笔者以韩南的理论为指导,对时尚小品的代词运用状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表2:

03

(字频统计书上的数据为:我:0.013072,他:0.010929,她:0.003749。)

时尚小品从语言形式即人称代词的使用上来看,它的话语结构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结合。因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时尚小品中单数第一人称的出现频率0.019高于字频统计书中文学语体单数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0.013072。而单数第三人称的使用频率0.0059又远远低于第三人称在普通文学语体中出现的频率0.010929。以韩南的理论为依据,又不难看出,在时尚小品中静态的抒情多于动态的叙事。

时尚小品在叙事风格上与传统散文不同——这里的传统散文指的是建国以来以杨朔、刘白羽等人为代表的散文,以及目前散文界所倡导的大散文。这类散文提倡宏大的叙事方式,在叙事上讲究基本的起承转合,有一种不自觉的固定的写作模式;在抒情时,将个人情感与心事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而时尚小品所呈现出的则是截然不同的风貌,时尚小品的叙事方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叙事模式和写作窠臼,它们倾向于大胆而毫无顾忌地袒露个人情感,抒情多于叙事,多用个人情绪和意向统领全篇。

(本文是“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书面语的变化和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的一部分,课题编号为01JA740009。)

参考文献:

[1]许力生.当代语体研究中的不同模式与取向[J].外国语,1997,(5).

[2]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国维.文学小言·静庵文集续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熙宗,霍四通.汉语语体研究中引入时间范畴的几点思考[A].语言研究新思路[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王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