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字时代平面设计的综合发展

2009-01-29孟庆东

科技与生活 2009年22期
关键词:平面设计数字化文化

摘要数字信息化时代,平面设计大有可为。工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文化的发掘和吸纳却具根本性,在接受吸纳各国设计理念的同时,平面设计者还应重新认识自我,使东方的人文精神在平面设计中能不断出新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平面设计;数字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94-01

1990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用王受之先生的话说,情况简直可以和1933年大衰退相比,不少银行在这次经济衰退中倒闭。就在这个时候,走向成熟的电脑以及相关软件和技术走上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舞台,平面设计也随之繁荣蓬勃起来,它先把被电视压迫的杂志解放出来,很快又挺进互联网,并使世界热闹起来。可以这样说,数字信息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平面设计,不仅挽救了杂志,也挽救了美国经济,更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好处。针对包括平面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设计,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英国可以没有我这个首相,但不可以没有艺术设计。”

王受之先生说,平面设计从古腾堡到20世纪80年代并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它的发展一直是线性、渐变而不是突变、革命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平面设计的对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随着设计工具和手段的改变,平面设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王受之先生说,平面设计的真正革命化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而这个过程目前还正在发展中。

当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1990年快20年了,世界又一次遭受经济危机,一时之间似乎还看不到会有如互联网那样有分量的东西再度出现。但是,当此数字信息化时代,平面设计却是大有可为的。

人是现在的,也是过去的,既要求新求好,又有文化基因所藏的传统习惯,这就符合了艺术创作理论所提出的一个规律,即艺术创作既要出新,又要叙旧,既要展示人们未曾见过的,又要重现人们曾经熟悉的,出新可以使人振奋,叙旧可以使人感觉亲切,这里又和生命审美诉求的双向性有着深深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说,叶佑天先生的一段话便很有些道理。他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视觉符号始终以其独特的可视性语言追求自身审美价值的实现,并争取与社会、大众心灵沟通融合,力图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对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符号进行研究,其本质是对一种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研究。由于是建基于传统之上,因此,对这种结合体的研究,把握网络境域特色、认识传统视觉符号显得尤为重要”。

多少年来一直有个误传,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是鲁迅说的。鲁迅名气太大,既然说是鲁迅说的,人们也就不再怀疑,一路传下去,听者信,传者也信。总有细心的,要寻个出处,看个究竟,一查一看才知道,事情有些出入,学者叶廷芳先生在文章中给出答案,原来是这样:“鲁迅于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九日一封致木刻家陈研桥的信中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文字的改动,句势的更易,语气的不同,往往会改变说话者的原意。然而,抛去利用者的意思,鲁迅的话是有道理的,叶廷芳先生也说:“鲁迅这句话无疑是对的,人们将其改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未尝不可。”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我们许许多多传统的符号、图形以及色彩语言仍是珍贵的,其中所含的文化信息仍需我们不断打量、研究和有所吸纳,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土壤,是我们的营养之所由来,鲁迅早说过,没有土壤,我们只能是一碟豆芽菜。因此,平面设计者在数字信息化的时代仍应该加强对本民族文化语汇的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工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进步,文化的发掘和吸纳却是根本性的,平面设计者在不断接受、容纳各国设计理念和思潮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以新的观念、视角及表现手法,来充分展示东方文化的长处,使东方的人文精神在平面设计中也能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分析和定位。无论是哪个区域的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择其善者,用到好处,都可以对人类有所增益。研讨本土的创作典范,发掘本土的设计理论,使之能够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发挥作用,既可以为世界平面设计增加内容,而对于丰富和推动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超信息时代。数字信息化发展得实在太快,它使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奇迹,让世界头一回使预言陷入尴尬,使那句话刚一说出来就显得落后,好像是面对一种既成事实在说话。又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时代。这句话让人振奋。当王受之先生在他厚厚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只给了数码时代平面设计薄薄的十页,当王受之先生在他书的结尾说“我们这本书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暂时结束的,这个结束也预示另外一个新的起点,另外一本有关数码时代的平面设计的著作,将作为这本书的续编”,看到这番话,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新的时代真的来了,许多传统的平面设计大师当此时代也要从头学起,这无疑意味着多少后进有了机会,他们几乎与大师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们无疑可以大展身手。

但是,正如叶佑天先生提醒的,资讯发达的信息社会如互联网的确“为视觉艺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现舞台,在传统基础上,数字化、多媒体为视觉注入了更多的形式和手法”,然而“资讯的发达带来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更新,也造成了视觉的泛滥与失语”,这就要求平面设计者一定要提升自身的艺术乃至文化修养和内涵,就如《西北大学学报》发文指出的:“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加深对设计背后的文化层面的深入认知,立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滋养和作用。”

检阅众多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业界人士基本达到了这样一些共识,综而述之大致如下:

数字信息化时代,平面设计将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那些具有新颖的创意、独特的设计以及涵盖广博文化精髓的平面设计作品将会赢得受众,并能具有时代性和永久性,而平面设计在发展中应更重视亲和力,要更贴近自然,恢复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感官感受和体验,抛弃那些过于苛刻和严格的范畴的界定和要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工具的革命,新设计、新观念的不断涌现,使得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在数字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候,也许明天就会又有新的变化,这就使我们对平面设计要有不断的打量和认识,进而对新的工具、技术、手段和发展空间也要有不断的了解和把握,平面设计说到底是一项非常具有文化性的工作,既受文化营养,又是文化展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之外更要不断地补充自己,增加自身的文化含量。基于此,我们倡议各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应以文化指导设计,改变就设计论设计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文化素养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深远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著.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叶佑天.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符号及审美分析[J].学科信息导报(人文社科版),2009,6.

[3]叶廷芳.未来“地球村”的文化命运[J].文景,2005,12.

[4]张治.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

作者简介:

孟庆东,男,长春工业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平面设计数字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谁远谁近?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