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心理和谐建设中的思考
2009-01-29黄慧
黄 慧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工作应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居民为核心内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进一步挖掘社区居民潜能出发,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社区文化;心理和谐;非营利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92-02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被广为关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工作应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居民为核心内容。
1社区与社区文化建设
什么是社区?《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对“社区”一词的注释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此词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基本要素有:(1)有一定的地域;(2)有一定的群体;(3)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相应的管理机构;(4)有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 社区的存在离不开社区文化,而社区文化又是通过社区居民的互动活动逐渐形成的。社区文化能使社区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区文化应该是社区居民在其所在社区内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为满足生活、学习、交往等需要而表现出来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包括承载这些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具有社区特点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活动、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总和,它是维系整个社区的价值观纽带。社区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社区居民行为方式和道德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教育和约束着社区居民的行为。
建设和谐社会在社区的具体化就是建立和谐社区,而和谐社区的核心是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治性,提高社区居民凝聚力,增强互助精神,改善社区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社区和谐的最终目标。因此,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方式,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形活动建立起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使社区居民心理能够达到和谐,建立新型的社区邻里人际关系。
2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功能的定位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谐社区的一方面就是社区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就是个体具有健康的人格,具体表现在对内能理性协调以及对外积极适应一种状态。 “健康人格的是一个人在积极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和谐的人,能坦然面对并积极适应任何艰难负载的客观环境。”。在个体心理和谐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内的一种交互融洽的交往氛围和心态的总和就是社区心理和谐。如何促进社区心理和谐?这既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度,又需要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的提高。通过建立和谐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条可行之道。“在城市社区文化日益分化的今天,构建和谐社区的社区人文环境,在社区文化的层面上实现社区整合,已经成为社区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从社区管理的角度来看,新社会环境下社会人对社区文化需求的明显的目的性。社区居民更多地关注健康、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社区环境建设和安全、关注家庭需求、关注社区交往等。社区文化建设应当与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相结合,准确地将当前社区文化进行功能定位,既要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使居民乐于参与,同时又要引导和培育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
2)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应能够满足居民的现实需求,并能提升居民的潜在能力。笔者认为,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定位应以社区居民的发展为中心,以多样化服务为手段,以多层次的活动平台为依托,创建起全面而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其个体的以下几方面潜能:(1)组织创新能力。(2)学习能力。通过社区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从各个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居民能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3)交往能力。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解决人际交往矛盾,从而从心理层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而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决定了社区发展不仅要满足居民在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居民在精神、文化、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在当前应当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居民的利益,尊重居民的意思表示,以此为出发点组织和建设社区文化,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培育公共参与精神,从而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真正形成本社区的文化特色,促进社区居民的发展。
3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我们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1)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高于社区居民。根据李波等人的研究,从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人群来看,离退休的积极,在职的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参与度较低。
2)社区文化建设的形式相对单一。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倾向,如建立“市民学校”、“社区图书馆”等,但对这些硬件设施的利用率较低。文化活动方面相对单一,比较多的是采用健身器材的建设、定期组织文艺活动、旅游活动等。
3)社区文化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和共享缺乏系统的思路。社区文化资源的经费有限,配置比较简陋,同时对在现有投入经费不足的状况下,缺乏有效调动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社区资源的系统思路,往往忽视了社区中的一些企业或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4)政府对社区评估导向不合理。过于注重对硬件评估,而忽略轻居民对文化建设的感受。
5)缺乏居民之间多层次的沟通机制,缺乏团体文化,缺乏宣泄情绪的有效渠道(居民互相认可的居民节日)。虽然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划分为层面,可以从社会阶层划分,也可以从文化阶层划分,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居民应该固守层次感,否则,将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当然,不同层次之间的居民缺乏沟通,原因多重,但应当看到目前缺乏多层次之间的沟通机制是其中一重要原因,因而也很难形成有相当稳定性的社区文化。当前,虽然社区也会有自己的一些节日,但大部分是是行政主导的节日,因而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并不高,因此,居民也缺乏宣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渠道。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
1)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尚未转变。政府主导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活动简单可行,但居民参与热情并不高。
2)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思路忽视了居民的需求。
3)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民主意识参与不够成熟。目前来看,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虽然在不断提高,但长期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也使基层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需要进行引导和培育。
4从进一步挖掘社区居民潜能出发,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始终围绕着以社区居民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开拓思路新思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满足居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社团模式、建立多样的非营利组织,培养居民自主参与的意识。这两种模式又可以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拓展,共同创建和谐社区的平等、和睦、诚信、合作的精神。
针对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探索建设心理和谐的社区文化:
4.1围绕居民需求,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开发内容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对于和谐社区建设,只有社区的文化活动人们乐于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居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居民之间从兴趣爱好出发,形成特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社区心理和谐。目前,社区可以组织的活动需要更加多样化:
1)继续开展令居民满意而且感兴趣的健身活动、休闲旅游、社区环境建设。
2)继续深入开展适应多层次(年龄层次、收入层次、文化层次等)需求的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的年龄层次比较单一,对于针对在职的职工、在读的学生、在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等这些群体感兴趣的活动,相对比较欠缺。如对于在职职工需要解决的青少年托管、亲子教育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开展社区互助行动来满足;对于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社区文化也应将其覆盖在内,通过开展阶层互助活动形成阶层互动。
3)加强社区信息的宣传工作,尝试创建社区活动简报。通过简报的形式,将与社区居民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通过书面形式通报给社区居民,如社区开展即将开展的活动预告、社区已经开展的活动的进展情况、居民服务和需求情况等等。通过这种渠道,可以使社区居民知晓社区事务,关心社区工作。
4.2完善现有社区资源,拓展并创建社区文化活动平台
1)加强并完善社区教育平台。通过特定的教育形式为社区居民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教育。(1)从社区学校的教学内容上,可以更加丰富。针对居民的实际状况开展各类培训辅导讲座,开设兴趣类讲座班,使社区居民在情操陶冶,也可以开设技能培训类的课程。(2)从教育资源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于教师资源,可以通过招募社区居民志愿者,也可以联系各类院校,让大学生走入社区,让专业老师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开设讲座,还可以联系社区内的各类机构和企业进入社区来开设讲座,从而调动各方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举办有社区特色的社区节日。举办受居民欢迎的各种社区节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节日,同时也结合本社区的文化特色,举办节日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互助节、青少年交往节等,通过节日缓解压抑的情绪,成为宣泄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即能增进互相之间的交往,又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健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作机制。目前我们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比较滞后,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应当包括社区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兴趣活动室等。从运作方面,应该从资金、地域、制度上给予给多的优惠。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4)建立社区文化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两种方式建立起日常信息沟通机制,一种是我们前面的社区小报的形式;另一种是通过社区互联网络建设,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作为社区管理者,目前应当关注并逐步开始着手准备电子社区建设的思路和设想,尝试着利用目前的网络建立起一些信息互动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极大地吸引社区内各类居民的网络参与,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且年龄在40岁以下的居民参与。
4.3引导并鼓励建立多样的居民社团组织
在社区中更多地成立一些社团,这些社团是由社区居民自愿组成,是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社区居民通过社团活动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丰富文化生活,实现民主管理。
1)引入非营利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居民自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使非营利组织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的核心中坚力量。
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首先,社区管理者要认可这种社团组织的重要性,然后,建立起完善的政策配套来引导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如政府购买服务向这些社团优先考虑,社团活动中的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这些团体良好地成长。要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团活动,宣传相应的政策,及时发布社区需求状况,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居民群体申请成立社团。
从程序层面,规范非营利性社团的成立和运作。由于社团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因而需要对社团进行相应的管理。社团的价值取向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社团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文化需求,活动能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
从组织构架方面要全面考虑。针对社团的综合管理,应当事先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架构,有明确的服务目的,有专职、兼职和职员者的完整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相互协调。对每一个社团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经营,并进行管理 。以下是一个社区资源中心的机构图,节选自案例《巴里敦社区资源中心》。
从这个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社区资源中心的自治组织的情况,受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和监管。目前我们引入社团时,也应该多借鉴各方经验。
2)引入志愿者机制,服务于更多领域。对于社区社团的工作人员,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通过引入志愿者来实现其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如前面所举巴里敦社区资源中心的案例中,此中心有专职的工作人员约100名,兼职的大学指导教师有许多,还有更多的则是志愿者。再如美国蒙特立公园市的社区服务中心中,活动项目非常多样,工作人员占少数,大量的是由志愿者组成的工作人员。我们目前的调查表明,某街道的居民希望参与志愿者服务,但是志愿者项目和平台很少,因此,我们建议否街道可以将部分事务由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参与完成,如社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可以引进志愿者。这一方面可以形成社区管理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参与其中的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心理需求,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需求是行为的原动力,心理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一定要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各种平台满足显在的居民需求,同时要引导、提升并满足潜在的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社区心理和谐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何东亮.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3.
[2]周晨虹,杨庆立.和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境界[J].理论学习,2006,2.
[3]徐永祥,上海.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波,王丹,李林英,等.北京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4.
[5](美)Robet T .Golembiewsk , Jerry G.Stebenson 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黄慧,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