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让赏识教育走遍中国
2009-01-28薛雪
薛 雪
周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教科所特聘家庭教育专家、赏识教育倡导者。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第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是全球第六届热爱生命奖得主,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首席专家。他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但是他用自己20年的生命探索出了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硕士,而且还培养出了一批“周婷婷”式人才,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从而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周弘被誉为“赏识老爸”,他创立的赏识教育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在世界最著名的6种教育方法中,只有赏识教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赏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骄傲!周弘的理想是:让赏识教育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幼儿园和每一个社区。让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学做最杰出的父母和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和学生。
欣赏孩子,把她当作独一无二的天才
周弘的女儿周婷婷,先天性耳聋,周弘带着女儿四处求医,却没能够让女儿恢复听力,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放弃,他相信“父母曾是教育家,捡回您遗忘的宝藏”。于是他从自己身上挖掘曾拥有的宝藏,发誓要给女儿一个欢乐、美好的明天。他摸索着开创了赏识教育法。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干起事来有劲儿。周弘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知识结构确实是有量化的标准的,但是那些无法量化的因素,比如因为家长的赏识而产生的情感激励却是无法量化的。赏识教育就是紧紧抓住情感因素,从而使得孩子在兴奋的状态中,大脑产生类似吗啡的物质,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使孩子产生愉快的感觉。这样,学习效率才有所提高,学习信心极大上升,学习兴趣逐渐浓烈。
在对女儿周婷婷的教育中,周弘就积极利用赏识教育激发她的自信心。周弘发现《海伦·凯勒传》中记载的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而女儿周婷婷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于是,他灵机一动,兴奋地对女儿说:“婷婷,我一直在纳闷,你为什么这么聪明,这么有灵性,原因终于找到了。搞了半天原来你是海伦转世啊!”“怎么证明?”周婷婷不解地问。“你看,你的生日跟海伦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她是6月27日,我是6月29日,相差两天。”周弘对女儿的提问不慌不忙地解释:“一天不差的。海伦妈妈生她时是顺产,你妈妈生你时难产,刚好耽误了两天。”听了爸爸的话,周婷婷两颊飞红,双眼放光,兴奋了好几天!
承认差异,允许孩子失败
许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什么呢?周弘说,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们找不到感觉。什么感觉?就是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自己是学习天才的感觉。因为现代应试教育衡量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因此家长互相攀比,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都是第一名,最起码也是前三名。而第一名只有一个,绝大多数的孩子达不到,于是好孩子的感觉渐渐减弱了,甚至消失了。就是偶尔脱颖而出,也战战兢兢,担心万一掉下来怎么办。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学习上如履薄冰,失去了自信和快乐。周弘认为,孩子与孩子之间不是不能比,而是要看怎样比,有的家长拿别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比来比去把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没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所以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两件事成功率最高,那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周弘认为,家长们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大都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甚至欣赏差异。
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周弘发现,孩子们都有一种“小乌龟心态”。他们就像好奇的小乌龟,无论是学习科学知识还是生活知识都是把头从盔甲中伸出来慢慢探视,如果觉得很安全,便无拘无束地观察外部世界,一点一点深入了解和学习知识;而一旦受到了父母的责备,就觉得是潜在的危险,就会像小乌龟一样马上把好奇的脑袋缩了回去。如果每次伸出來时遇到的都是危险,久而久之,小乌龟便再也不敢把头伸出来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来的头,便不会轻易地缩回去,因为它获得了安全感。赏识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永远不会在学习面前退缩。
激发潜力,满足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
赏识教育为何能激发出孩子这么大的潜力?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周弘说,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
可是,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所以,周弘认为,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然而因为每个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世界里,所以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情结。
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然间发生了一件事,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他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生。
周弘说,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自己的女儿周婷婷,周弘实施的就是严格的赏识教育。为了保持婷婷的感觉,周弘抓住每个学习和生活的细节,让她时时体验到,她当时的行为就是天才的行为。在刚识字的时候,周婷婷特别喜欢读书,如醉如痴,爱不释手。周弘清楚,女儿是个双耳全聋的孩子,比健全孩子更需要自信,更需要鼓励。所以,为了强化周婷婷天才的感觉,他在女儿的玻璃台板下压了一张美
国的《天才儿童行为表》,表上第一条就是看起书来废寝忘食。周弘有意将女儿的行为与行为表联系起来。每当女儿因看书而耽误了吃饭睡觉时,他不是将书没收,而是欣喜地把女儿拉到写字台前,十分激动地对女儿说:“婷婷啊婷婷,你看《天才儿童行为表》第一条写的是什么?看书时津津有味,忘记了吃饭睡觉。你第一条就符合,你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赏识教育,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
周弘倡导的赏识教育,并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也不是为了赏识而赏识。赏识教育中的赏识,不仅可以是表扬,而且还可以是批评,甚至更大胆的批评。不过批评也有其独特的奥秘,那就是“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去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们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的。
比如有一位老师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当然,这种话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否则便会显得虚假。而这样一句话,比责骂孩子10遍20遍更有约束效果。
传统的表扬加鼓励大都过于肤浅,比如家长一拿到成绩单,看到孩子成绩提高了,就会表扬:“有进步,比上次考的好多了。”那么下一次呢?如果孩子比这次少了10分,他会怎样?恐怕连成绩单都不愿意拿给家长看。那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断了线。所以,所谓赏识教育,是要遵循一个原则的,那就是对事不对人。无论成绩提高与否,都只针对这次的考试而言,不要完全肯定或者否定孩子本身。像“提醒过你多少次了,还这样,你没救了”、“考这么点分,將来捡垃圾都轮不到你”之类的批评,是赏识教育坚决反对的。赏识的批评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犯了错不要紧,失败了没关系,父母相信你始终是最好的。通过这样的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反而更能经受挫折,不怕打击,不再是温室中的花朵。
周弘的女儿周婷婷,16岁上大学,当时一个残疾孩子,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考验。针对困境,她说:“小时候,爸爸对我的教育不觉得有什么重要,长大以后,那种感觉便明显起来。每当遇到挫折,一想到爸爸说的‘你是干大事的人这句话,我就找到了力量的源泉。”
赏识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一份自信圆满的成功。就像周婷婷在贺卡上写的:不管我今后人生道路如何,我都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赏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的成功,即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