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本和示范
2009-01-28薛敏
薛 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在市场经济这个纵坐标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不仅涉及到体制问题,也牵涉到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等各种领域内的制度改革问题,所以这既是改革的深水区,也是改革的敏感区。而这种改革,关键在于创新,关键在于综合公有经济、民营经济等各种因素进行创新。在创新中产生新模式,建立新原理,形成新制度,拓宽新渠道,最终让改革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真正目的。
一、民营经济的支撑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特征就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形成和完善了民营经济的结构和体系,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特征。
民营经济的强盛,是允许少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因素所致。政策的正确含义是;让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
现在,有一种现象值的关注,就是不少地方,尤其表现在农村不少地方,集体经济大都成为空壳,集体经济处于薄弱状态,许多贫困的村庄,成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处于流动状态,村里成为少年儿童和老弱病残者留守的大本营,不少土地处于荒芜状态,或是长期徘徊在近乎原始的耕作状态中。纵有局部地区繁荣,也被当地另辟为“特区”或是“经济开发区”规划,大多数农村处于贫困状态。
形成这种现象的表现特征是;民营企业不能和国有企业一样列入在国民经济的体系里,分管民营企业的上级部门大都是一些协会类组织,只起协调作用。没有婆家的优势,造成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上的盲目和不协调性,最终大多数民营企业成为昙花一现。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流动处于失控状态,就业人员的养老、医保等基本问题得不到保障等。再就是资金配套问题得不到落实。我们应从国家统管的角度,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计划经济的属性上解决民营企业存在的基本矛盾,用市场经济的规则鼓励民营企业做好转型的前提。
这就是:用扶持国有企业的方式和力度扶持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承担时代责任,以使命意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新原理。
当然,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一种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经济原理的共性,这个共性就由理想信念等历史背景决定。经济的共性是一种社会行为。从道德层面上讲,就是怎样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问题。而从企业属性上讲,体现利税就是最好的回报社会方式。从技术层面上讲,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企业的科学定位。
现在,不少地方的经济支撑都产生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已是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从环境等各方面积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开绿灯,消除体制障碍,建立新的秩序,用解放思想的姿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发展渠道。
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是家典型的民营企业,这几年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先后研制出国家石油行业急需的硅氟260降粘剂,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生产的抗高温降粘剂对中国石油超深井勘探起着革命性质的意义,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在井深7000米,温度高达250度的胜利油田胜科一号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代的PRTV防污闪涂料又攻克了防污闪的世界性难题,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 以上,每年为国家电网公司减少千亿元损失。公司生产的高性能碳纤维,既芳纶11作为世界高科技产品只有美国杜帮、日本帝人等少数国际尖端企业掌握,严格控制向中国出口。国家已将其列入863计划,先后投入数亿元都没有研究出结果。该公司却用有限的资金研制出来,并承担了863研发计划。目前,投资1﹒8亿元的年产1200吨T700碳纤维已投产,投资1﹒5亿元年产1500吨的芳纶11纤维生产线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而该公司的创始人却是一个以发明无尘粉笔、除臭鞋垫和诱鼠剂起家的农民宋福如。
宋福如虽是农民,却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领导慧眼识才,鼓励其担任了广府东街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从董事长到村党支部书记,双重职能使宋福如体会到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意识,他开始用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角色发挥社会作用。
企业的嬗变,会产生从小到大的过程,而社会使命感份量的增加,则会使人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那就是推动当地经济的普遍发展。从哲学的抽象角度讲,这叫质变和量变的跨越。
企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但是,北省永年县广府东街素有“古城水城太极城”的美称,但当地经济薄弱,使护城河淤泥发臭、古城墙一半坍塌,太极文化近乎处于失传的状态,所有的优秀文化都蒙上落后的尘埃,农民处于贫困状态中。党支部书记宋福如从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开始扶贫,他先后从自己的硅谷公司筹款近一亿多元,用于广府古城修复、护城河清淤、千亩生态森林公园、东关生态文化村等八大工程,有力地提升了广府古城的旅游品位,并从公益的角度,以党支部的名义投资280万元,打了2眼400米的吃水井和一眼2000米的热水井,将水管引到每家每户供农民免费用水,结束了群众祖祖辈辈喝苦水的历史。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了全村街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晴天尘土飞扬、雪天泥泞小道的行路难问题。为村学校投资50万元,建起一座高标准的教学楼,孩子们求学的环境从此得以改变。村里还为3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发放养老金,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打破了农村养老难、病难医的格局。并对50多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当然,工业反哺农业决不是一种扶贫的形式,它是一种为农村的经济发展造血概念的形成,这种概念的形成,本身就是对改革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改革就是对新生事物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探索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表现特征就是一种发展的特征,探索的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于从全新的角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定位,这个方向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方向,这个方向也是新时期里的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使新农村在建设之中有经济保障。经济基础是所有建设的根本。
工业反哺农业,并不是以扶贫的方式进行,更主要的是科学确定项目,以项目形成产业。产业是改善经济结构的基础。现在,不少地方都以建房打造产业项目,不注重在农业深度上开发,这是失之偏颇的一种表现。一是建房是改善居住环境的一种条件,但这不是产业。二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发展农业,这也是农业的根本。
发展农业,就要重视基础建设,培育符合本地特征的产业项目,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加工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全力改善农民的经济状态,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趋势。
工业反哺农业,意义在于提升农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不能使农业依赖上工业,农业的历史性进程甚至要高于工业水平。工业反哺农业,重在造血,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工业反哺农业,就在于为农业的薄弱环节注入坚强的后盾,使农业经济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繁荣起来。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本意义就是使命意识的培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体化的模式,但其有本质上的内涵和标准,那就是街道整洁等。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画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建设的根本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于建设,在于从创新的角度建设,在于从扩大公益化的角度建设,在于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广角上进行。广府镇东街就是在考察了江苏华西村、山东青岛等地后,从广府的实际出发,产生了打造中国“北方第一村”的发展思路,先后投资2个亿,对广府古城进行大面积修复,使古城古色古香,充满旅游色彩。完成中国第一石桥的修复工作,增加了古城的旅游内涵。建起明清风格新民居300多套,用旅游为古城培育起新产业,预计每年可产出5000万元以上的效益。
东街村还围绕旅游这个产业,致力带动周边六个村都跟着富起来。对此,东街村打造旅游产业,不是只在本村作文章,而是针对周边特色,将旅游产业打造成能幅射经济的产品,这样做需要一个村级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有使命意识,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东街村党支部书记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万贯家产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概念,企业归我所有,我归家乡人民所有。”东街村的60%的开发经费,都是从宋福如的企业产生,而且这些支出全部是无偿的。
宋福如的最大心愿就是争取奉献权力,全力回报社会。这也是宋福如的使命意识。一名共产党员,有了思想高度,才能产生使命意识。一名共产党员,有了思想觉悟,才能形成大局意识。使命意识既是胸怀,更是一个人思想觉悟的升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表现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在于创建新的模式,这个模式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又是国民经济体系的既成构成物。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就是要把握住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创新,大胆消除体制弊端,大胆为新生事物确定模式。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在创新上的属性是一致的,既发展。发展是所有改革的硬道理。
农民致富是改革的硬道理,也是发展的分水岭,我们应从科学执政的高度,把握这种规律,使规律能成为保障民生、消除矛盾的产物。尤其是共产党人,把握规律要讲究方法论,应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用方法论看问题。凡是大部分群众接受不了的事物,再新鲜也没有市场。我们的改革意义就是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是制造矛盾。这也是执政之本。
东街村实施的工业反哺农业,是成功之道。问题就在于他们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抓住了规律的焦点,使旅游产业形成为支柱产业,成为农民们致富的根本。他们还在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实施了土地换养老、医保、粮食供应、甚至房屋的合作化尝试,既把承包出去的土地、宅基地统一收回来由集体经营,按收回土地的亩数,每年都给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保障了他们的基本收入,而集体又用统一回收的土地搞集约式经营,从而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民们的日子变得更加甜蜜。截止2008年底,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980元,村民人均收入连续四年递增20%,东街村由后进村变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先进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副秘书长薛敏、特约调研员李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