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到的中国你未必看得到

2009-01-28

旅伴 2009年12期
关键词:奈斯比特夫妇

姚 森

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的进步,“应该把学生从家长制和以考试为中心的体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增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1996年,以《大趋势》一书闻名于世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来到中国,那次他接受了一份特殊的邀请——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提出要与他会面,“你都不知道你自己在中国名气多么大”,据奈斯比特回忆,这是江泽民主席的开场白。

《大趋势》是一本分析美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的书,主要是通过美国各地报纸社会内容报道的收集整理,分析美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奈斯比特给出了几个预言,包括网络社会和全球化,后来被证明,他的所有预言都成为了现实,奈斯比特也因此被称为未来学家。《大趋势》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之久,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第一位。在刚刚推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它同样受到了追捧,与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共同成为当时的阅读热点。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先生回忆20多年前读《大趋势》的情景时讲到,“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1982年,还要粮票、布票,三大件还没有武装齐备,每天要冒着寒风骑着自行车上班。当时看了这本书,书中说未来我们可以坐在高速火车上打开电脑处理公文,当时我觉得很震撼,怀疑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了,奈斯比特确实是有先见之明的。”国务院新闻办出版局副局长吴伟女士同样提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两本书在风靡世界的同时,也席卷了中国。一本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本就是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甚至将这两本书作为司局级干部的必读之书。”

时光荏苒,1996年那次有意义的会见之后,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奈斯比特先后到过中国几十次。2006年再到中国时,他遇到了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中国首批并购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王巍,正是这位中国商人,再次燃起了奈斯比特研究中国的欲望。“我们是在录制一档电视节目的时候认识的,他告诉我他1982年就读过《大趋势》,节目间隙,我们就中国的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后来他就问我,为什么不像当年写《大趋势》时那样,也写一本有关中国未来发展的书呢?幸运的是,这个时候我已经做好准备,而且有我的妻子多丽丝的支持,于是就开始做这件事情。”

2006年,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在天津财经大学成立,这里成为奈斯比特研究中国的根据地。奈斯比特夫妇不懂中文,于是他们精选了28个大学生作为助手,同时邀请了一些中国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奈斯比特沿袭了创造《大趋势》时的“内容跟踪分析法”,通过对各地报纸报道的分析,从一些细微变化中寻找未来的趋势。他认为,任何社会的变化都是从底层开始的,不同的小故事就可以拼接成一个发展趋势。他们选取了中国100多个城市的日报,从中搜寻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经助理编译后仔细研究。“除此之外,这段时间,我和多丽丝也一直游走于中国各地,与艺术家、商人、官员、知识分子等各种人交谈,希望能多方面地了解中国,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以外来者的眼光审视中国。”

历时三年的调查研究,中国大趋势在2009年终于尘埃落定,于9月3日与读者见面。书中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1、解放思想: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3、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4、摸着石头过河;5、艺术与学术的萌动:6、融入世界;7、自由与公平:8、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一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

奈斯比特喜欢以小见大,即从一个个看似不相关的小故事中寻找时代变化的印记。《中国大趋势》一书通过各种事实的讲述,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变化。比如在书中他描述了自己的一个经历。2000年,奈斯比特夫妇来到中国,住在上海某豪华酒店。一天出门散步时,不经意间绕过一个拐角,“几步之遥我们仿佛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奈斯比特说,就在距离豪华酒店大约50米的地方他们看到了一个用红蓝白相问的防水布搭建的一个小帐篷,一对夫妇住在里面,并开着一个小卖部,向附近的建筑工人售卖快餐和饮料。“这对夫妇很乐观,他们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在农村时已经好多了”。此后,奈斯比特夫妇一直通过入住酒店的工作人员,也是他们的好朋友温雪薇女士了解这对夫妇的情况,“温告诉我们,那对夫妇现在已经搬进了一套简朴的公寓,并拥有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店。”在奈斯比特看来,这正反映出中国人所强调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所有的八个支柱里面,奈斯比特认为解放思想是最重要的,是其他七个支柱的基础。解放思想使中国人始终站在关注什么能够促进发展的角度上。“但西方却固守着哪些曾经有用,而现在无法推动发展的老传统。”这也就使中国这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充满了活力。“最让我们兴奋的我想是在中国感受到的那种活力,中国正沿着自己特有的道路不断进步着,中国的年轻一代也非常让人着迷,尤其是20岁至30岁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实际上是融合了以前中国传统的精神与现代精神,我相信这会给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奈斯比特夫人说道。

读《中国大趋势》一书时,记者最为困惑的一件事情是奈斯比特夫妇都不懂中文,而他们研究的事实大多来自于中国各个城市的日报,他们如何就能断定自己看到的是中国的全部呢?

“我们意识到,尽管中国人住在中国,了解中国,懂中文,这种理解程度是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的,但是有个谚语说:我不知道谁发现了水,但肯定不是鱼。因为鱼生活在水里所以没法看到水。也就是说,因为你生活在中国,所以事情发生时,你完全身处其中,反而看不到了。像我们这样在中国以外,反而能看到你看不见的东西,我看到的中国你未必看得到。综合来说,我们就是尽最大努力来描述新体系的机制,描述这个新社会。这个工作让我们十分兴奋。”

奈斯比特介绍,最开始的时候,他发现助手搜集的很多资料都是有关政府的行为,比如政府发动培训农民工的活动,向农民工赠书等。“最开始我认为既然是政府主导的,那么就不是我需要的。我需要的是切实在社会中发生的事情。但是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现在的中国社会与1982年的美国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奈斯比特所谓的不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后来称之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的政治模式。他看到,中国民间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政府的推动来实现的,同时来自民间的声音和改革也促进了政府的决策变化。“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一个偏远的村庄中的18位农民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的农业政策的故事”。奈斯比特认为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纵向民主。这种纵向民主保证了中国领导权的平稳过渡,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的连贯实施。奈斯比特认为不应该把西方的价值观强加在中国之上,尤其是分析中国问题的时候,“重新审视中国的时候到了”。

奈斯比特并不十分喜欢“未来学家”这个称谓,“我只是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很感兴趣,我要做的是不带任何成见地分析哪些事情会长久地影响中国发展。”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的进步,“应该把学生从家长制和以考试为中心的体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增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他认为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重视考试成绩的教育体制,“不是培养诺贝尔获得者的沃土。”

猜你喜欢

奈斯比特夫妇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夫妇自编曳步舞,快乐感染数百万人
共舞一曲
《彭博》比特币有多贵?
比特币分裂
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神起源的语言学浅探
比特币一年涨135%重回5530元
神秘的比特币
法庆祝“喜剧之王”百年诞辰
邀请了多少对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