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来的行动力
2009-01-28石静谢海龙
石 静 谢海龙
1980年初,谢海龙开始自学摄影,但他说“题材杂乱,更没有个人风格”。1990年,当他再次去农村进行艺术创作,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入学受教育,“他们渴望读书的心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决心用照相机把他们记录下来,告诉富裕地区的人们,只要你能伸出双手帮帮他们,这些孩子就不会可成为文盲。”那时候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这对谢海龙冲击很大。
1991年初,他买了地图,东拼西凑,找了一些经费,开始对边远地区进行采访,那一年,他乘硬座火车、搭拖拉机、驴车等交通工具,专门往大山里走,整整一年的时间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拍摄了70个胶卷。他回忆道:“费用紧张,就住在老乡家里,吃饭总是两个饼子一碗菜汤,有时一天还要走四五十里山路。其实条件艰苦并不是我最大的困难,要拍摄这一专题,很多人不能理解,当时社会上提起主旋律,多拍、多表现明亮的一面。可这个专题记录的全是上老破旧、老少边穷,照片非但不能发表,而且还会惹来麻烦。可我坚定这样做是很有意义的。我不能眼见这些孩子,在校园外面徘徊。很多孩子哭着要上学,家里没有条件,他们就上山砍柴,或捉些蝎子卖掉,或剪掉指甲、头发换钱,太让人感动了。无论如何,这件事也要坚持做下去,当时许多朋友做起了生意、发了财,可我想我只要把这件事做好,也就不枉拿相机,算是办了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在农村,他也总是遇到麻烦,到处受冷落,地方领导不愿意被“曝光”,也不会想到这些图片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效益。这样一来,进度很慢,车子找不到,走路便是家常便饭。还有一次,谢海龙在一所刚下过雨的破旧学校拍照片,孩子们用破盆烂碗将教室中的积水掏净,但没曾想被一位年轻教师误解,扭打之中,弄得满身泥水,心里挺难过。“我是一心为孩子、为贫困山区的教师着想,他们生活很艰苦,每月工资不足几十元(还要为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们垫付)。可当他们见我拍照,心情总是不悦,生怕给社会丢脸,百般阻挠。”就这样,爬山涉水,风来雨去,每到一处就被那些穷苦孩子祈盼的眼睛所感染,往往一个心酸的故事没有溶化,又一个心酸的故事袭在心头。开始,谢海龙不由自主掏出一些零钱给他们,可毕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常想,一定要多拍快跑:让他们尽快得到帮助。我经常和农村的老师住在一起,听他们讲述那些心酸的故事,又常常被他们立志农村教育的行为感动。”
1992年4月,他将所有底片当中的40幅放大送给身边的许多人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所有看了照片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感觉:为这些孩子们捐款。尤其是那一幅《大眼睛的小姑娘》,当时各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效果也是始料未及。
原本以为这些照片不会发表,没想到却能引发社会上潜在的巨大慈善力量。很多捐款人大都是普通百姓。谢海龙说:“于是我趁热打铁,开始筹办个人影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现状,参与进来。”
从1992年到现在,谢海龙通过自己的摄影,极大推动了社会对失学孩童的关注和帮助。同时,他个人也持续捐助,前几年,他那张《大眼睛》照片拍卖了30余万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如今,谢海龙又开始将镜头对准了从农村到城镇外来务工的子弟孩子,他说他们也是需要社会关注的。“什么是希望?孩子都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