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纪人不仅赚人气而且还赚钱等
2009-01-27陈科盛
陈科盛
栗景新1986年就开了小卖店,是村里最早开店的人。为了上货,他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所以在村里人的眼中,他是半个城里人。
老栗的父亲是个戏迷,村里没有像样的演出,老爷子只好跑到城里去看戏。“何不接戏班来村里唱戏?”既满足了父亲的爱好,又活跃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栗景新开始试着接“小班”来村里演出。在东北农村,有很多这种三五成伙、走街串巷的草台班子,演出内容以二人转为主。老栗接来“小班”后。演出场所就在小卖店。老栗的想法是大伙随便看,小卖店赚个人气。接了几回“小班”,小卖店的人气是有了,可父亲和乡亲们直摇头:“不行,太差,要看好的,看城里剧团的,花钱也行。”于是,栗景新找到当地最大的“腕儿”——双阳区评剧团,第一次演出的效果就非常好,乡亲们说:这才是正路子的戏。老粟算了算账,除去接剧团的费用,居然略有盈余。接剧团演出还能赚钱!
老栗就开始了他的“文化经纪人”生活,往城里的剧团跑,签合同、接演出,比下田种地还忙。老栗还学会了和剧团签合同,订场次。学着城里的演出公司,演出之前在附近村屯张贴小海报,请村干部广播,进行“广告宣传”。
点评:为了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比如建设“农村书屋”,组织“送戏下乡”,实施“农村文化低保工程”,等等。这些举措深受农民欢迎,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政府部门的扶助终归只是外力作用,活跃农村文化需要外力的推动,更需要内力的呼应。易卜生曾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其实,文化也是一条船。当旁人施力相助时,坐在“船”上的农民自己也得划好桨、掌好舵。
巧花心思巧经营巧赚人气巧生财
家住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的王小丽开了一家裁缝店,店里的碎布头、边角料很多,堆着占地方,扔了又可惜。王小丽是个聪明姑娘,开动脑筋,加上手工精巧,搭配颜色,利用这些边角料,做出来的手工制品,漂亮、精致,既实用,又美观。王小丽把这些手工制品有的免费送给顾客,顾客称好,又给她带来不少新顾客;有的放在店门口零售,又为她带来不少的收入。
大块的布料,她就做成荷叶花边围裙、抱枕、环保布袋、沙发坐垫……,小块的布头做成收纳盒、笔袋、化妆包、微波炉手套、小钱包、手机挂饰、鼠标垫……,有些3—6厘米的小布头则做成极具个性的、各种形状的小书签,形态别致,各种小书签一摆放到店门口,就被小女生抢购一空。长条的布条,她又想办法,把它们绞成拖鞋,又精致又耐用。她这样做,既增加了收入,又废物利用,一举两得。王小丽巧花心思,巧手制作,她的裁缝店开得红红火火,人财两旺。(江西吴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