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让品德课堂多元而精彩

2009-01-26

中小学德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小华风筝友谊

俞 锋

几十年前,丰子恺先生作了一幅漫画《剪冬青的联想》,讽刺当时的教育:一位园丁挥动剪刀将一排冬青树修剪得整齐划一;另一侧,学生们高矮胖瘦不一,面对一把大剪刀,要接受如冬青树一样的裁剪。

其实,这种“批量生产”、“整齐划一”的教育意识到今天亦有很大程度的存在。课堂上,要求孩子掌握这个,明白那样,教师常常将单一标准的价值观生硬地强加于孩子头上。这种教育下的孩子,要么缺失了评判能力,思想禁锢,犹如笼中之鸟;要么依旧无所收获,达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要突破这一思想的藩篱,就一定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和个体需要。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便体会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应当如何建构。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孩子的学情和“朋友间要懂得欣赏、宽容”的学习重点,制定了三个学习环节:

(1)和朋友互相表白,互相赞美,懂得朋友间要互相欣赏;

(2)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体会朋友要分享快乐、分担失落;

(3)说说和朋友间不愉快的往事,懂得朋友间要学会宽容。

(在每个环节结束时分别总结并板书三个关键词:欣赏、分享、宽容。)

结果,试教时出现了许多意外。在第一环节中,我让孩子这样介绍自己的朋友:

我的好朋友叫————。

我最佩服他————。

我们经常在一起————。

说到好朋友的长处和彼此间快乐的往事,发言的同学兴高采烈,被介绍到的孩子也喜形于色。交流中,有个孩子这样说:“……我们经常在一起闹别扭!”

我心中“咯噔”一下,忙追问道:“为什么呢?”

“因为她总是以为自己最厉害,要我们都听她的。”这孩子接着补充道:“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好朋友。”

对好朋友是否只有欣赏和赞美?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一对朋友之间肯定有许多特点被对方了解,包括优点,缺点,不同的脾气,不同的喜好,等等。会互相欣赏的是好朋友,能直言指出对方的不足却是更可贵的诤友!这位孩子的发言提醒了我,能有多方面的了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于是在第二次试教中,我对第一环节中的交流提示做了这样的调整:

你最想和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最佩服你————。

我最喜欢和你一起————。

你要是能改正————这个缺点就好了。

你的————最值得我学习。

……

在引导学生明白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宽容时,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

有一次明明新买了一只风筝,邀请好朋友小华一起去放,小华很开心,把风筝越放越高。突然断线了,风筝飞走了。明明很伤心,小华想把自己的风筝赔给他……

孩子们的争论再次跳出了我预设的“宽容”一词之外。

有孩子说,明明不该让小华赔,小华也不是故意的;也有孩子持相反意见,认为小华应该赔他,要不然明明该多伤心!

前者是站在明明的立场,对于小错误,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宽容;后者是站在小华的立场,为对方着想,唯恐好朋友伤心,这不也是友谊的必须么?

更可喜的是还有孩子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既然他们是好朋友,赔吧,明明不好意思;不赔吧,小华又不愿意;小华拿自己的风筝和明明一起去放,两个人都会很开心!”

这何止是预设中仅仅知道“宽容”那样浅显的理解!对于友谊的维持,孩子们懂得更多:不仅要宽容,也要为对方着想,还需要处理不愉快事件的合适方法。这不仅关系到孩子对友谊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还涉及到和好朋友相处的智慧!

到这时我方才发觉,原先替孩子“包办”概括的欣赏、分享、宽容三个方面,远不能诠释“朋友”两字的含义。对于友谊,孩子们亦有生动的、多元的理解,我的概括无疑是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思考。

于是,在正式上课时,我不再按部就班地逐一概括板书每一环节的关键词,而是在课堂快结束时,向孩子们询问:“你明白了朋友之间都需要些什么?请写到黑板上来。”结果,孩子们写下了“欣赏”“直言”“分享”“分担”“宽容”“为对方着想”……他们的个性思考深刻且精彩纷呈。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堂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展开时,由于师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不同,常会生成一些“意外”,如道德与规范的矛盾、多种价值观的冲突、来自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疑难问题等。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来自学生的真实信息,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以获得真正的道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喜欢

小华风筝友谊
友谊的重量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珍贵的友谊
学做风筝
什么才是真友谊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诚实汤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
照相
真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