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介石如何走向权力顶峰

2009-01-26金一南

领导文萃 2009年22期
关键词:汪精卫接班人国民政府

金一南

蒋介石不是孙中山指定的接班人

很多人原以为蒋介石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

于是就说,接班人选错了。

蒋介石也常以“总理惟一的接班人”自居。原因据说是孙中山临终时口中直呼“介石”,情之深切,意之难舍,痛于言表。

可惜,此说来自蒋介石自己修订的《蒋公介石年谱初稿》,不足为据。

当年,寸步不离孙中山病榻的侍卫李荣的回忆是这样的:“(3月11日)至晚8时30分止,(孙)绝语不及私。12日晨1时,即噤口不能言。4时30分,仅呼‘达龄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声,延至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竟撒手尘寰,魂归天国。”

从李荣的回忆来看,临终时的孙中山呼唤了宋庆龄,呼唤了汪精卫,却没有呼唤蒋介石。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所谓“总理惟一的接班人”的蒋介石却既不是其中的常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也不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甚至连候补中央委员也不是。当时,他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影响的小人物。

孙中山至其临终,也没有指定自己的接班人。

孙中山不曾派蒋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何人派蒋以公开而高超的职位呢?

蒋介石的上台,就其必然性来说,将是一部现代史著作;就其偶然性来说,则该归于苏联顾问鲍罗廷。正是他第一个把蒋介石推上了权力的高峰。

享誉政界的鲍公馆

鲍罗廷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习惯和礼节。他的房间不挂列宁像,只挂孙中山像。凡与他接触的人,都对他的非凡气质和征服听众的能力长久不忘。他协调不同派系的能力极强,只要他在,广州的各种势力基本都能相安无事。各派的人有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解决,他也总能提出恰如其分的办法,让人满意而去。时间一长,他的住地便自然形成一个人来人往的中心。李宗仁回忆说,当时人们都以在鲍公馆一坐为荣。

如此精明的鲍罗廷,在孙中山去世后却被蒋介石弄花了眼。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刺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当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鲍罗廷。

孙中山死后几个月里,鲍罗廷成了广州主要的掌权人物。表面上所有决议都由几个国民党领导人共同决定,实际上却是鲍罗廷说了算。

鲍罗廷在这个至关重要的会议上,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以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

他的建议实际就是决议,建议被迅速通过。

“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的特别委员会三人中,汪精卫本身是国民政府主席,许崇智是政府军事部长,惟有蒋介石未担任过高于粤军参谋长和黄埔军校校长以上的职务,他第一次获得如此大的权力。

魔瓶最先被鲍罗廷开启。

利用廖仲恺被刺案,蒋介石指挥军队包围了许崇智的住宅,指其涉嫌廖案,许崇智仓皇逃往上海。

然后就是胡汉民。胡汉民之弟胡毅生与廖案有瓜葛,胡汉民先被拘留审查,后被迫出使苏联。

廖仲恺则被隆重地下葬。

廖案处理,蒋介石一石三鸟。三个夺取权力的障碍一扫而光。

半年以后,鲍罗廷才明白自己打开了魔瓶。许、胡、廖3人消失之后,他已经不能照原来设想的那样扼制蒋介石了。

他帮助蒋介石迈出了夺取政权的决定性一步。

东征大捷使蒋介石的名声达到顶峰

鲍罗廷这位权术大师帮助蒋介石迈出了夺取政权的决定性一步,但很快他自己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他严重低估了蒋介石的能量。

埋葬了廖仲恺,赶走了胡汉民、许崇智后,蒋介石还剩下最后三个障碍:前台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后台的国民政府政治顾问鲍罗廷,心目中的死敌中国共产党。

但是,蒋介石是个聪明人,他还需要等待机会。

同时,蒋介石也知道,鲍罗廷将国民党由一个松散的组织造就为一个虎虎有生气的组织,在这个组织的全部力量转到自己门下之前,他还需要鲍罗廷的力量和影响。

他在等待时机。

时机再次来临了。

第二次东征大捷使蒋介石的军功威名如日中天。

国民政府要员站成一列,以前所未有的谦恭,向军权在握的新秀蒋介石致敬。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

1926年1月广州举行国民党“二大”,到会代表256人,选举中央执行委员时,有效票总数249张,蒋介石得票248张,以最高票数当选。

这就是蒋介石后来说的,从21岁入党到40岁当上中央委员,相距了20年之久。

这一年蒋介石40岁。

会议代表中共产党员占100人左右,基本都投了蒋的票。

差的一票也许是他未投自己?起码,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反而显得更加谦虚。

248强于249。

利用“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再除三个障碍

声名达到顶点后,蒋介石便毫无顾忌地动手了。

1926年3月发生“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又是一石三鸟。

这回打击的重点变成了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团,还有汪精卫。

鲍罗廷恰巧不在。苏联顾问皆被软禁。蒋介石便用“整理党务案”把鲍罗廷架空。

共产党人也在“整理党务案”后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和第1军。“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员退出第1军和苏联总顾问季山嘉被驱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说是陈独秀对蒋“妥协政策”的恶果,但真相是事件发生后,当时正在广州的联共政治局使团团长布勃诺夫在鲍罗廷的协助下亲自处理,妥协让步政策是他们强加给陈独秀的。布勃诺夫事后讲了6条理由,第一条就是怕“吓跑大资产阶级”,因为中共“无论如何不能现在承担直接领导国民革命这种完全力所不及的任务”。事后在处理“中山舰事件”的报告中,布勃诺夫甚至认为中共只要做“保证这场革命彻底胜利”的苦力,不要去争领导权,否则“任何过火行为都会吓跑大资产阶级”,“造成广州政府的危机,最终加剧国民革命失败”。

布勃诺夫的高参,当然就是鲍罗廷。

布勃诺夫回国经过上海时,把他的态度告诉了陈独秀。陈独秀对事变情况一无所知,匆忙表态,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指令,认为蒋受右派挑拨,“行动是极其错误的。但是,事情不能用简单的惩罚蒋的办法来解决”,应该“将他从陷入的深渊中拔出来”。

共产党人退出国民党中央和第1军,竟然是为了帮助蒋“从深渊中拔出来”。

蒋介石打击的三方之中,只有汪精卫对“中山舰事件”保持着清醒。他斥责蒋介石的行动是“造反”。

但斥责完之后,他也只有闭门谢客,悄然隐藏起来,怎样也不怎样。

鲍罗廷一错再错蒋介石不再与其交易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

斯大林得知此讯坐不住了,于5月30日给鲍罗廷等人发出“紧急指示”:一、动员2万共产党员,加上5万革命工农,编成几个新军,“组建自己可靠的军队”,“消除对不可靠将领的依赖性”;二、“成立以著名国民党人和非共产党人为首的革命军事法庭”,惩办叛乱的反动军官。

斯大林不会不知道,四年来联共政治局推行的只武装国民党不武装共产党的政策,根本无法通过一份“紧急指示”改变。而权谋大师鲍罗廷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是执行武装工农政策的人。他鼓动陈独秀出面给莫斯科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命令收到,一旦可行,立即照办。”本来这个紧急指示是发给鲍罗廷等三个俄国人的,本应由他们回复莫斯科,但是他们都十分清楚向斯大林说“不”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于是推给了书生气十足的陈独秀,让陈一人独自承担了违抗斯大林指示的责任。

局面已经完全无法靠鲍罗廷的权谋来收拾了。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决议“分共”,大革命完全失败。

(摘自《防务观察家》)

猜你喜欢

汪精卫接班人国民政府
汪精卫叛国后中共“拥蒋反汪”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婚罪及其司法实践——以湖北为例
“颜控”陈璧君倒追汪精卫:彪悍的爱情不需要解释
加油!接班人
WE HAVE BETRAYED THE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