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大潮催生“浒湾现象”

2009-01-25陈朝锋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现象土地农民

陈朝锋 刘 林 王 燕

浒湾乡,从新县走向信阳、走向全省,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排头兵乡镇的同时,“浒湾现象”,也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浒湾现象”,诞生于河南省新县浒湾乡,为我国正在进行着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出的成功路子和可贵的实践经验。

“浒湾现象”一:推进土地流转,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

浒湾乡,是新县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

2009年,信阳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浒湾乡,作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乡党委、乡政府坚定发展信心,紧扣市、县政府要求,围绕“八项体制改革”,在土地流转、农村社会化服务、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大刀阔斧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动土地流转,使该乡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越走越宽广。

浒湾乡是一个浅山区乡,总面积5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万亩、山场面积4.6万亩,总人口1.9万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17元。自古以来,农民延续传统耕作方式,广种薄收,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县劳务输出递增,大部分农民或弃田从商,或外出务工,土地抛荒、撂荒现象十分突出。

2009年,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浒湾乡党委、乡政府把土地流转作为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的“金钥匙”,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全乡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800余亩,占土地总量的26%,发展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25个。其中,当地民营企业兴民科技公司流转8个行政村500多农户土地,创建了香菇、木耳、杭白菊种植基地800亩,进行农副产品开发生产;日本客商立松国彦流转该乡游围孜村三个村民组农户土地205亩,创办了“绿色农苑”科技种植基地,在当地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等。

一方面,农民可以收益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农民可以到创办的农场、企业务工,足不出村便可实现就业。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强强联手,加大农民种养技术培训力度,不断为新农村提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呈现出“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产业,干部创事业”的喜人局面。

“浒湾现象”二:发展合作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民间经济主体,浒湾乡按照“自愿民主、互助合作,因地制宜、多元创办”的原则,结合特色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企业带头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兴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组建了兴民科技农产品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建种植基地200亩,标准化生产达到85%,覆盖了全乡80%以上的农户,食用菌生产量达到150万袋,合作社成员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

能人带动、农户参与组建专业合作社。为改变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经营模式,浒湾乡综治办副主任王声永发起成立花明淮南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全乡生猪养殖场主、养殖大户为骨干合作户,吸纳农村散养户为社员,投资1200万元,高标准创建了淮南猪养殖小区,成员由20户发展到现在的150户,辐射带动5个村200多个养殖户,种猪存栏达到500多头、生猪4000多头。

在合作经济效应的带动下,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目前已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挂牌经营的专业合作社有8家,正在筹备成立的4家,入社成员1500余人,带动农户3000余户,农户平均增收280元左右。

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该乡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创新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浒湾现象”三:实施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工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2008年年底以来,浒湾乡出现了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的新趋势,为合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不断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和创业人才投身农业机制,浒湾乡党委、乡政府敏锐地把握住这一劳动力流动规律,因势利导,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并初步实现了从“打工潮”到“创业潮”,从输出劳动力到带回生产力的历史性转变。

如从日本研修回乡的青年农民曹芝刚等4人,联合投资120万元,在游围孜村创办了“四方绿色农场”,在获得经济效益回报后,他们又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水面养殖、生猪养殖,初步形成了“蔬——禽——渔”发展模式。返乡农民熊少伟回乡创办了明伟养猪场,农民付征勇创办了土豆种植基地,青年农民游华创承包村山场200余亩,种植杉树、杂果上万棵,成为全村出名的“种植大户”,并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

这些农民在自身实现创业后,大量雇用当地农民,农民年均获得劳动报酬在1.2万元以上,带动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截至目前,该乡农民工中掌握一技之长的有630人,在家创业的有182人,他们通过独资、合资、参股等方式,创办大棚蔬菜、畜禽养殖、高产水稻等农业综合开发基地23个,建设总投资达2000余万元。

“浒湾现象”四:建好省级示范村,高水平打造改革发展样板

游围孜村是新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5月,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市级示范村。在示范村建设上,浒湾乡按照“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农民收入、创人文生态环境、建观光农业村”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谋划,高标准建设了“三园两区”,即农产品科技种植示范园、水稻高产示范园、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园和生猪养殖区。

“三园两区”大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新技术,实施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战略,着重开发农业观光、瓜果采摘、农家饭、土特产品等具有乡土气息及农业文化内涵的生态产业,建好省级示范村,用高水平打造出改革发展样板。

在科技农业的影响和园区规划建设中,该村农民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破除僵化思想和“恋土”情结,不断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催生出一批既拿租金又拿工资的“新型农民”。

目前,该村农民共流转耕地700余亩,占村耕地总面积的70%,流转山场900余亩,占山场总面积15%,建成特色基地7个。在此条件下,“失地”农民可获得稳定的“三金”收入:每年每亩地400公斤稻谷价格的土地租金,按工计算每月平均900元的务工工资,另外,该村总人口900多人,土地流转后有300余人放心在外打工,非农收入约1万元以上。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高于全乡平均水平1300多元。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文化娱乐观念悄悄发生转变,农民成立了全县第一支农民洋鼓队。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陶冶了村民们情操的同时,使邻里关系更加和睦,道德文明蔚然成风。

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众多闪烁着时代特色,并烙下时代印记的可貴现象,如“雷锋现象”、“焦裕禄现象”、“张海迪现象”、“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现象”、“女排现象”等数不胜数的时代现象。这与中华民族的可贵精神和光荣传统一样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建设国家。

国人希望诸如此类现象更多地出现和诞生,一直从内心深处喜欢和拥抱这种现象,助推和支撑中华民族可贵精神和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以鼓舞和推动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向高度、深度和广度延伸和进军。

浒湾乡,从新县走向信阳、走向全省,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排头兵乡镇的同时,“浒湾现象”,也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多次受到河南省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的好评和肯定,成为河南省直辖市组团参观见学的首选地和目的地。

“浒湾现象”,宛如一股清风,吹醉了革命老区大别山。

本栏目图片摄影/刘林

编辑:万晓艳

猜你喜欢

现象土地农民
我爱这土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猜谜语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