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关情
2009-01-25丛萍
丛 萍
“山水”来自《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中广为使用。在现代语境中,“山水”是自然的形象和代言,是“城外”的景观、野生动植物及乡村生活的集合,山水呵护所有的生命,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发展、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保障和源泉。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陷入危机——土地退化,水和空气污染、森林减少、草原沙化、物种灭绝、气候变暖……;原本平衡、持续的生态系统已经入不敷出,难以支撑仍在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清洁的空气、干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和美好的自然景观成了紧缺资源。人类满怀热情营造着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生活,结果却令人失望。物质的增加(在实现一定的满足之后),并没有导致幸福感的同步持续增长。相反,我们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人类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困境,而产生这一切的根源是我们的盲目自大。工业文明和技术创造使人类淡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
我们必须重建生态公平。这就是,在现代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新的经济和市场与合理的制度,让生态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当地百姓成为生态保护者,并从中受益。
我们相信,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中国和世界,必须建立在生态公平的基础之上。实践并实现这样的生态公平,正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理想所在。
”
这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理想。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民政注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目前的项目主要在中国西部,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并推动自然保护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众意识中的主流化。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是我国知名的熊猫研究专家吕植。八十年代,吕植和潘文石教授的研究开创了我国对于野生大熊猫大规模的保护研究工作,也燃起了公众对大熊猫的热情和关爱。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实地示范项目主要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展。这里被称为“中国西南山地”,80%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草场严重退化,动物栖息地的面积缩小、呈现破碎化。公路、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刻地影响着许多生态敏感地区动植物的栖息地,对自然资源(如传统医药、毛皮和野味)的消费仍然威胁着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方兴未艾的大众旅游像一柄双刃剑,在带动地方经济新增长的同时,也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完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将自身角色定义为“催化剂、协调者和支持者”,示范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可行方案,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和主流化,并促进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领域里的积极作用。
“熊猫卫士”拯救濒危物种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极大灾难,由于此次地震的震中汶川县位于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东缘,自然环境和以大熊猫、金丝猴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同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地震发生前,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已经在这一区域进行了超过六年的项目和研究工作,旨在保护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震后,根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科学顾问团队——北京大学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收集的数据和初步分析:超过60%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包括35个大熊猫保护区)受到这次地震的影响,而这里的大熊猫种群占全部野生种群的大约70%。汶川大地震之后又发生了大小共10000多次余震,造成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堆积湖泊,这些显著的地貌改变不仅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伤害,还会破坏他们的迁徙通道和栖息环境。1976年该地区在一场里氏7.5级地震以后也产生了类似的破坏并且造成了日后竹子大面积开花等现象,此后长达数年,野外大熊猫的生存都受到威胁。
2008年7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正式启动了“熊猫卫士行动”,开始了灾后生态系统评估,提出了生态友好的重建计划。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专家们认为:救人是灾难发生后的第一要务,但了解地震对于野生动物、地质地貌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收集这些信息对于制定重建计划至关重要。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利用GIS、遥感等技术手段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掌握并绘制出受地震影响或被破坏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廊道及其恢复重建图层,提供出生态区域分析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本底数据,以指导重建恢复计划。北京大学科学家、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王大军博士说:“龙门山地震带是中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方,地震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定很大,这一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因此受到影响,从而使整个长江流域受到影响。这些影响到底有多大,需要评估。评估就是对比地震前后的信息,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震前,各个自然保护区都有自己的监测系统,地震使保护工作停顿。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从灾后第二天就开始了,对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工作也已经在卧龙开展起来;用红外相机记录数据,对比野生动物种群灾前灾后的变化;通过遥感方式对比,了解哪些地方森林植被受到影响、哪些地方发生滑坡、栖息地的破坏程度以及发现野生动物伤亡个体。”
此外,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帮助卧龙国家级保护区设计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巡护的恢复计划,并且为其提供了必要的项目装备以实施震后首次监测活动,填补灾后生物多样性状况的信息缺口。根据与保护区成功合作的经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计划协助四川省林业厅在三个月内首先在三个受地震影响严重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并且支持以上受灾保护区开展能力建设以尽快恢复生物多样性监测巡护工作。吕植说,在震后的监测工作中,很多现象印证了地震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好的森林植被起到屏障作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可以减轻灾害,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科学评估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且提出生态友好的重建计划意义重大。
熊猫保护只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拯救濒危物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的工作还有保护成效监测和保护战略规划、战略环评、快速生物多样性调查、大熊猫野外生存和反对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项目。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引进战略坏评中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国际经验,借鉴国内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的生物多样性项目的成果,如保护国际开发的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方法,把它们应用到四川的旅游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的战略环评案例研究中,提高了四川省对规划可能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认识、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的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
2004年起,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推动下,中国西南的各主要政府主管部门、自然保护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联合起来成立了包括34个成员的“西南生态伙伴”网络。这个网络的成员积累和共享了越来越多的关键科学数据,使得西南地区成为中国自然生态保护科学信息汇总和共享最多的地区。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开始为保护和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人人都能成为自然卫士
吕植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创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机缘:八十年代中期,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刚刚起步不久,我那时刚满20岁,跟随北京大学潘文石老师在陕西秦岭深山中进行野外大熊猫的科学研究。一次,一只怀孕的毛冠鹿误闯到村里,我眼看着村民们兴奋地追赶着,直到母鹿体力不支,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正当我踌躇着是否上前劝阻时,淳朴的村民由衷地对我说:你真有福气,一来就有肉吃!这件事对我的震动很大:保护自然,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若无法让百姓受益,保护是缺乏说服力的。
在占中国国土面积15%的土地上分布着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而且多是最近十几年间新建的。这些新建保护区很难做到真正有效的保护,除了严重的资金短缺之外,保护区工作人员缺乏生物学知识、保护和管理技能,缺乏与当地社区和多个相关利益者合作的意识,他们受到培训机会和培训的服务也十分欠缺。
从2003年开始,和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对来自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的50多个新建保护区的500余人次的管理人员进行了11轮系列培训,传授了保护区基本概念、保护区管理和项目开发、野生动植物识别和监测、社区宣传与共管等方面的知识。这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系统的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培训工作。
2002年,格西沟被批准为四川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第二年,原雅江林场场长李八斤调到保护区,成为保护区唯一的专职工作人员,但是“保护区是做什么的?该开展哪些工作?”李八斤完全不清楚。
2003年7月,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处和CI(国际环保组织——保护国际)项目的几位专家来到雅江考察,邀请李八斤参加他们的培训会。在这次会议上,专家问李八斤:“你们保护区的大绯胸鹦鹉有多少?它们都分布在哪些山头?你们巡山的记录能提供吗?”李八斤一个也答不上来。这个机会让李八斤知道,保护区并不是圈起来就不管了,还要进行动植物监测,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这次考察之后,李八斤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家的帮助下提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情况调查”项目,得到保护国际提供的2万美元经费,与此同时,领导又给他派来三名年轻助手。国内知名鸟类专家冉江洪得知八斤的梦想后,主动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在专家指导下,李八斤学会了GPS定位、表格记载、拍照等环境监测技术。“2006年6月,保护区面积从2万公顷扩大到4万多公顷,虽然工作量大了,但科学的方法加上村民的参与,保护工作越来越顺。”李八斤说。他本人也连续三年获得雅江县林业局授予的先进个人奖,并于2006年9月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个人。
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周边的大量社区居民,既是自然保护的同盟军,他们的生计又不得不依赖于自然。能兼顾社区利益和生态保护,才能长久的保护青山绿水和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知识和生态文化。2005年底,在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设立“社区保护基金”,尝试在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州提供小额资金,支持社区自主的自然保护行动。获得资助的社区大多位于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KBA)内或周边地区。项目已经作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正在探索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的方式专门面向基层社区的延续。
作为保护国际在中国的执行伙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施行了保护国际提出的一种新的保护模式——协议保护。这种保护模式将土地的使用权衍生出保护权,通过协议的方式,土地所有者将这种权力移交给承诺保护的一方进行管理。协议保护2006年进入中国,目前已经在四川和青海两省开始实践,总协议保护地面积逾2300平方公里。通过这些项目示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希望推广协议保护这种新的保护概念和保护模式,将保护的权利和义务都通过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一方面扩大保护面积或提高了现有保护区保护的有效性,同时协调保护和发展间的关系,使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能从保护中受益。从长远来说,协议保护建立了一种新的途径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并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资金投入到保护中。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开展的多个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正如吕植所说的,自然保护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对土地有感情,另外就是政府的参与,NGO可以帮助做沟通和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