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与认识(上)
2009-01-25苏万青吴金香郑晓芳
苏万青 吴金香 郑晓芳
经济的发展是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及相关政策对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经济史内容的学习,应以全球视野把握生产力发展的标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下面笔者对同学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的经济现象、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予以简单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1.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是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农业发展的状况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掌握。古代中国作为农耕文明领先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形成的原因有: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为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表现形式: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等。
3.主要手工业部门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又促进了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1)纺织业发展:张骞沟通西域后,汉朝丝织品传到西域。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中国被誉为“东方丝国”。中国丝织技术也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唐朝至清朝,中国丝织业中心城市增多。明朝中后期,苏州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即手工工场),雇佣机工生产,成为早期资本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陶瓷业发展: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了制陶技术,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都使用陶器。秦朝兵马俑闻名世界。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为著名;著名的“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北宋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出现瓷器工场。(3)造纸业发展: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制成了植物纤维纸,对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向西传到了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4.古代手工业经营状况及基本特征
古代手工业有三种主要形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5.古代商业发展的线索
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市场形成并繁荣。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隋唐商业继续发展,城市中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柜坊,为商业服务的飞钱产生。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农村,出现草市。两宋时期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涌现出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和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商品经济发展向农村延伸,城镇经济繁荣。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按照阶段归纳如下图:
6.古代两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长期在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7.古代都城发展的特点
都城在古代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演变特点主要有:(1)古代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地区,如长安、洛阳、开封等。地理位置的变化先呈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又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长安、洛阳一开封。(2)古代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点同西欧社会早期封建国家的都城(只是政治中心、与商业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分离)有明显的区别。(3)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神权是社会统治的中心,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社会状况反映在城市布局中,就是皇宫和宗庙居于城市的中心,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在都城中却偏于一隅。古代都市的建筑布局,都是整齐划一,有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两边是对称分布。(4)隋唐之前,古代都城的规划表现为封闭的棋盘形状,“坊”、“市”分开(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店铺全部集中在市里,是典型的封闭式市场模式。从北宋都城东京到明清都城北京,城市的布局呈现出开放式街道规划,市坊界限被打破,在交通便利的汴河两岸形成繁荣的商业活动场所。(5)古代都城随着封建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国际性的大都市。如唐都长安等在经济文化交流中都具有世界性的特点。我国古代城市发展从总体来看,经历了从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的阶段。
8.资本主义萌芽及影响
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当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他们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但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微弱、稀疏,仅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且发展水平低,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1)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影响扩大再生产。(2)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3)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4)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强化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存在。(5)小农经济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
地保持。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在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9.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经济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影响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此后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其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其影响:积极性:一定时期里(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闭关锁国政策:概念: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内容包括:封建政府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形成原因: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封建统治者企图通过“闭关”将国内与外界完全隔绝,以维护自身统治。评价: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1.发展变化简表
3.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于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的繁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发展状况简表如下。
变化规律:(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5.中国近代调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探索
7.新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1949—1976年)和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1978年至今)。
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1)取得成就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2)产生失误的原因:党一度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在一个时期内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3)经验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要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程: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理解。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意义:①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市场经济体制保持了经济稳定高速的增长,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③市场经济体制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8.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及中国入世的影响
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宽领域新格局(涌现出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内地出现大批开放城市、开发区等)。
影响: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世贸组织成员国广泛,在国际贸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入WTO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经之路;加入WTO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基本的“非歧视性原则”,加入WTO后我国可稳定地享受任何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改善外贸条件;加入WTO可参与世贸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资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入WTO对我国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有些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把握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脉络。从人类文明的纵向发展看,人类文明的主线是近代化(现代化)。世界近现代经济主要是人类历史上的工业文明时代。从整体世界的角度把握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线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
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经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现代化史观和整体世界史观强调掌握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影响
开辟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根本原因;欧洲社会上层的“寻金热”是社会原因;直接原因是商路不畅造成了商业危机;传播天主教的思想推动。
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造船业发达,火炮、指南针应用于海船,地圆学说被人们接受。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优势:中央集权国家;地处于大西洋沿岸,便于海上探险;有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
影响:首先,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开始同美、亚、非洲交往,世界各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使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贫困,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发展。新航路开辟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2.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结束标志、特点、影响
条件: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经济基础:工场手工业发达(物质准备);资本——海外掠夺及对农民掠夺;原料——来自海外掠夺及贸易、国内煤铁资源丰富;市场——确立殖民霸权地位,海外市场扩大;劳动力——圈地运动使自耕农逐渐消失;技术:动力机械发明改进,工场手工业的经验积累。其中,市场扩大和生产水平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直接导致工业革命。
成就:1765年棉纺织业领域珍妮机出现;1785年改良蒸汽机使用;交通运输业新发明有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及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
结束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核心是技术革命;从轻工业(棉织业)领域开始;从英国开始,扩展至法、美等国。
影响: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建立或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兴起。②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结合,第一国际诞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革命发生;近代城市兴起。③世界格局的变化。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壮大,刺激列强扩张,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贸易的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即东方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市场、资源和劳动力条件,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着当地落后的思想和制度。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包括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即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即海外市场)。
影响:①促进了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给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既带来了灾难,又冲击其落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但主观上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涵、表现、特点及影响
内涵:第二次工业革命指1870年以后(19世纪70年代起)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
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特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取得巨大成果;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以重工业部门为主导;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德等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影响:①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成为主导。②垄断组织产生。首先,垄断实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国际垄断集团推动各国加紧了对外扩张。最后,它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形成以科技为先导、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垄断为基本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经济的经济模式和以政党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公民自由为特征的政治模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亚、非、拉美大多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