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析 90后

2009-01-25孙琳琳黄俊杰

今日文摘 2009年24期

于 青 孙琳琳 黄俊杰

2009年“快乐女声”舞台上,怀抱吉他唱着自创歌曲的曾轶可一路争议不断,却硬是闯入全国十强。这个生于1990年的女孩以中性形象示人,用一种童稚、发嗲、颤巍巍的嗓音唱歌,明显未经专业训练,也不符合常人的欣赏习惯,被网友戏称为“绵羊音”。面对评委的苛评和来自社会的嘲弄咒骂,曾轶可的回答言简意赅:“那些恨我的人,就别恨我了吧。”而化解恨的方式,就是“去听别人,别管我了”,“无所谓啊”——这也是她的口头禅。

我们很难想象曾轶可怎能在只学了一个月吉他、只会几个简单和弦的情况下,就敢于参赛和上台表演,因为我们和90后的根系、营养完全不同。

正是这样,她的标本意义才格外纯粹。

他们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

从出生起他们就带着“胎毒”,嘴里含着火星文、手中掌着鼠标和键盘对抗现实世界。他们讨厌被定义、被窥视、被误读,迫不及待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才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从一出生、一睁眼就伴随着猫的拨号音,直至宽带网络、无线环境、WI—FI。他们有着互联网血统,他们的童年即是互联网的童年。

90后网站是他们的游乐场与栖息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形成网络话语权,从而逃离非同龄人的掌控。1999年,首个90后专题网站“小山屋”由一个9岁的女孩建立,首页全由家长设计。8年后,17岁的吕日阳建立以文学与资讯为主的90后墙壁网。以会员展示、交友、娱乐占据首页的90home,自2008年建站至今,已获注册会员33063人。管理员是17岁的萧沐白。

Qzone是他们的后花园。90后喜欢在这个没有父母、没有老师的第三空间中挑选素材与皮肤,在自己的网络小窝中记录生活表情达意,去好友空间互踩留言是一大乐趣。与Qzone绑定的聊天工具QQ是更新日志与发表评论的忠实闹铃,及时提醒空间主人回复评论查看日志。他们在网络中聚会,在QQ展开社交生活。

贴吧是他们的集合地与传声筒。他们认为,贴友的力量是无敌的,“在现实中没有人愿意听我们说话,但是贴吧不一样。每一个发言者都有自己的力量,当我们的力量聚集在一个帖子中,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属于我们的真实。”

手机不仅是他们的通信工具,也是他们的心情日记本。他们只负责制造与传达图片信息,不负责解释。“我们都有视频癖。”自称患有视频癖的沈黎明时刻手不离机。“我喜欢通过手机相机捕捉生活中的小情趣,发布到土豆上,供更多豆友欣赏娱乐。”他们从共享精神的受益者成为传承者。

游戏是他们的江湖。从单机游戏到热血传奇,从魔兽世界到劲舞团,90后从未缺席。在游戏中,他们体验到什么叫做话语权:“我能够挑选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在各式各样超凡脱俗的背景之中完成这个角色的成长。”备受争议的“劲舞团”里,80%的玩家是90后。这是一个伴随着魅惑的音乐舞动、借用火星文交际的小型社会,在这里想要得到什么往往比现实中更容易,但是想玩得开心,也要随时做好被玩的心理准备。

网络和游戏对70后、80后来讲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却是90后心中的真实空间。他们依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网络这片“麦田”给了他们守望的自由,同时也赋予了他们进入“麦田”的权利。

世界是90后的

90后正在长大,其中的一些人眼界、学识、能力甚至已经超过父辈。他们的生长境况使他们以一种截然不同于前辈的方式长大,但绝没有使他们营养不良或缺乏担当。90后只是需要时间。

在英国,14岁已经可以被称为青年艺术家。在平等与人权委员会为英国年轻人举办的美术竞赛中,1639名11岁以上的孩子用画笔描述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关注的事,包括环保、城市以及如何对待老人等。参赛的画作技巧一般,思想却很深邃,令人刮目相看。

15岁的伦敦摩根斯坦利实习生马修·罗布森一夜成名,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90后的职业潜质。他在实习报告中道出了90后的真实想法——不要昂贵的新款手机,不要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也不想使用Twitter。

生于l992年的好莱坞少女红星麦莉·赛勒斯是美国“90后飓风”的引领者,在迪士尼频道热播的电视剧《孟汉娜》中,麦莉自作自唱了所有歌曲。凭借一张张冠军大碟和超人气演唱,2008年麦莉收入达到2500万美元,位列2009福布斯全球最富年轻名人榜第七位。在同一张榜单上,90后大获全胜,占据1/3席位。

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两分天下,90后在前者中甚至比成人更加游刃有余。佛罗里达州一名14岁男孩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替曾任美国冰球协会坦帕湾“闪电”队市场总监的父亲找工作,并真的成功了;英国16岁少年丹尼尔·哥林格尔为寻找杀母凶手制作了一个网站,访问量突破20多万人次,网站上的线索帮助当地警方逮捕了两名嫌犯;澳洲15岁少女杰西卡·沃特森用7个月时间孤身环行世界,让人惊叹90后的身体能量和强大意志力。

每一代人都在责备下一代人,但下一代人总是如常生长。60后、70后、80后也曾和现在的90后一样青春,一样充满了变数和危险气息,等稳重下来却都忘记自己年轻时多荒唐。至少90后生在最好的时代,物质充足、经验充足、底气充足,像他们这样坚定、努力、内心强大,未来的世界错不了。

与90后交往的10条原则

要明白什么是“90后”,就不要将“90后”叫“90后”。放弃按年代划分人群这种愚蠢做法吧,人当然会被出生的时代所影响,但这种变化绝不会恰巧在每个年代的第一年发生。

要理解90后,就不要把“彻底”理解作为目标。理解代沟是克服代沟的最好办法,但请把解析90后思维诞生原理的任务交给社会学家。你又不是90后,怎能彻底了解90后为什么这样想?

要试探90后的禁忌,就不要和90后谈禁忌。应该撤去说教的嘴脸,重新分析他们触犯的禁忌哪些需要警惕,哪些只需一笑而过。90后大可百无禁忌,如果对他们亦对社会无害的话。

要防止90后变成美国人,就要学习美国父母。他们生活在全球化环境之中,动画片的影响有时超越了父母和老师。不如向美国父母学习一二,让他们在自己的试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道理。

要说服商业时代诞生的90后,要先明白商业社会的生存原则。他们生于商业化社会,恋爱都讲究“短”“频”“快”。让他们权衡利害,比理想主义教育更加有用。不必苦口婆心,不要和90后谈父母很辛苦,因为他们只会回答你:“那他们这么辛苦干什么?”

要明白90后的逻辑,就不要和90后讲逻辑。90后的逻辑很多人表示无从理解。大可在90后面前坚持你的意见,但没有必要将虚无缥缈的逻辑性用来攀比、谴责与嘲笑。

要让90后不要沉溺于网络世界,最好用网络工具说服他们。90后活在一个由QQ空间、猫扑、劲舞团、魔兽世界等组成的虚拟社会。你可以选择匿名窥探,也可大胆在网络上与他们交流。试着接受他们的交流方式,你会发现其实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要教育90后,就不要试图当90后的老师。他们生于信息化社会,你知道的未必超过百度知道,你隐瞒的未必在论坛就看不到。与其端起架子,不如与孩子来一场辩论。

要看清90后,就不要当看客。过去10年,你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动摇与变化?在你依然因为你的价值观而迷惘时,先不要急着谴责。若要和90后谈理想,必须自己先有理想;若要批评90后,就要先批评自己。

要和90后谈平等,但不要苛刻的平等。90后胜在青春无敌,他们面临的是改变这个世界的任务,谁知道拧巴的你,是不是事物发展所必需面对的阻力的一部分?

附录:

90后的五大特征:有网络无生活;有游戏无规则;有祖国无国界;有传统无禁忌;有朋友无利益。简单来说就是:网络生活几乎是生活的全部;游戏规则就是没规则;因全球化和出国潮的影响而没有国界之分,但视中国为祖国;仍然受传统的影响与约束但敢于打破禁忌;在利益与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更为珍惜朋友。

60后的艾敬在唱着雅皮士的忧郁,70后看村上春树、向往嬉皮士的生活,80后的关键词是小资和奋斗,90后们汹涌而来的是“非主流”,和他们相关的还有奇装异服、非主流照片、空间、签名和火星文。90后的自我表达不是文字的,而是影像的,这是他们与上一代的显著不同。所以,拍非主流照片并上传网络空间成了人际交往的重要通行证。

(刘家琪荐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