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09-01-22蔡梅
蔡 梅
【摘要】“支架式”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解决地理问题。“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支架式 地理 有效教学 动手演示
一、“支架式”教学的含义
“支架式”教学(也称为“脚手架式教学”或“支撑点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源自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他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最近邻发展区”①,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提供支架和支持以帮助学生主动发展,这些支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法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景、探索认知和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支架式教学”可以由起初的引导、帮助多一些,逐步过渡到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甚至最终达到无需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能在知识框架中继续攀升,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高境界。
“支架式”地理教学的核心在于建立推动思考的气氛,以便实施各种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教学策略。“支架式”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支架”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被充分的开发出来。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该怎样具体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下面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分别用案例阐述不同类型的支架。
二、“支架式”地理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搭建学习脚手架。教师首先分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然后根据当前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学习脚手架。如讲“地球的运动”一节时,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时空结构跨度大,根据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对此节教学知识点的理解难度相当大。为攻克这一教学难点,在学习本节伊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出描述地球运动的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语句,搭建学习本节第一支架。同学们踊跃发言,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旭日东升,斗转星移”、“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斜”、“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等。通过回答,学生体验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接着,教师趁热打铁,搭建学生学习的第二支架——动手操作:使宏观运动直观化。教师演示“傅科摆”实验课件,使学生了解证明地球自转的著名实验。再请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回答:地球围绕什么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演示边思考,探究知识的欲望被调动起来。
2.创设问题情境。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指导学生演示有阳光照射的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照射地球仪),演示时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哪些国家在白昼?哪些国家在黑夜?哪些国家既有白昼又有黑夜?为什么会产生昼夜?
教师指导学生演示有阳光照射情况下的地球自转,观察并思考一下问题:地球自转时江苏省的昼夜有什么变化?东京和北京相比,哪一个城市的时间早?如果我们从北京乘飞机到英国旅行,手表的指针如何调整?通过问题的回答使学生明确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协作学习。在教师已搭建好思维框架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共同协作探索解决相应的问题。此时学生往往有充满灵气的意见提出,这是教学中最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了,教师要把握好并顺势将学生的思考引导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感受思维升华的惊喜。这时,教师只需要适当点拨即可。
在讲地球公转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播放“地球的公转”课件,搭建学习地球公转知识的支架,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一名学生手持手电筒代表太阳,另一名学生手持地球仪环绕手电筒做地球公转演示(手电筒始终照射在地球仪正确的位置),教师加强指导,强调地球北极的指示方向和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通过学生参与协作演示,使地球空间运动形象化,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对照地球自转,回答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等问题,简单明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讲清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二分二至日”位置,教师再次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协作演示,教师指导,共同探究运动规律:六名学生为一组,但让学生明确分工:一名学生手持手电筒,四名学生手拿地球仪均匀位于手电筒四周(表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二分二至”位置),一名学生为调度协调本组的演示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一下问题:太阳光直射在四个地球仪上的纬线名称各是什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直射光有什么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后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这样形成了什么变化?针对问题三,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
通过学生动手协作演示,共同合作,在教师的搭建学习支架,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地理现象,使知识难点分解、难度降低,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运动的概念,对地球运动的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4.学生概括要点,总结规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一节课上完后,首先可以撤去已构建好的概念支架,让学生去概括、总结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思维支架对规律进行探索体验,使学生能透过表层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自己总结地理事物,得出智慧性的结论。例如,讲完地球自转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的同学就用一把伞面作为地球表面,在伞面上滴一滴红墨水,转动伞把,使伞自西向东转起来,来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从而可验证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
三、对“支架式”地理有效教学的反思
很显然,地理支架式的教学策略形成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对于目前的地理教育而言,大班化的教学、学生地理思维明显差异、课时的紧张、学生表达水平的差异等等,都是影响教师搭建支架的限制因素。对于地理教师本身而言,要形成地理“支架式”课堂教学,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1.彻底转变自己旧的教学观念,明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体系。
2.善于倾听自己的教学对话。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录音或录象,然后收听或收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看自己的教学是哪些方面引起了学生的真正思考和深层思考,是哪些语言回应了学生的回答,是哪些材料体现了大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归纳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不断地进行调整。
3.建立班级常规的学习小组: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那么多的支架,因此成立常规的学习研究小组,就可以针对小组提供支架,并使学生对支架式的地理教学方式熟悉化和认同化。
4.建立充满思考气息的班级气氛:班级气氛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遵循民主教学、生本管理的思路和观念,对学生课堂学习气氛进行营造和建设,这是“支架式”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5.加强自己专业的提升和发展:地理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学科,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素材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教学要做到常讲常新,支架要搭建的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才能不断维系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是在旧课程的基础上调整和改进的,新的教学方法自然也需要借鉴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和精华。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整的过程,在课改的实践中,支架的搭建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突破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