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岳麓版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
2009-01-22陈军
陈 军
【摘要】课前提示是学生最先看到的新课内容,怎样才能发挥课前提示的最大作用呢?教师怎样利用这个提示进行授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历史 新课程 课前提示
2004年9月,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进行了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岳麓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十六课《辛亥革命》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1.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而且它的问题是紧跟着前面一课的内容而设的,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体系。如《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前提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2.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讲的就是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就是本课的重点,而“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又在武昌发动了起义,起义胜利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交待清上述知识后,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教师首先问:“中国封建社会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在何时被推翻?”学生回答后,再问:“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有人说它失败了,这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再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以认识革命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认识它对国家的推动和影响。从而掌握本课的难点。
3.可作为教学提纲。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段话,这就讲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结果。“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这样,本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及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等,都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了,教师可将之作为授课的提纲。
4.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的,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思维。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提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通过释题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一课学生刚学过“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道了中华民族正在最危险的关头,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而教授第十六课时,利用课前提示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样的语言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思考,然后教师随即提出:“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必将激起学生很大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如下正确结论: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看,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些也是它的意义所在。总之,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握时机,一个一个地提出来,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5.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和“武昌起义”两目,“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可引导学生阅读“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这一目,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6.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中的不少课前提示都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的课前提示,培养学生树立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失去了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对历史事件实事求是地评价的能力。
7.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在讲授完本课后,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在中华民族受到空前危机的时候,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从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看,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总之,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世瑜,等.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历史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