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属于邓箭今的09年情人节

2009-01-22

艺术汇 2009年2期
关键词:艺术家

2009年2月14日一情人节,艺术家邓箭今的大型个展《情·禁》将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情人节,西方的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意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无数年轻人的狂热追求。一份浪漫的节日礼物,一段温馨的蜜语甜言,一次极富创意的求爱行动,无数的男女在被编织的情景中,尽情地陶醉着属于“自己”的梦,激情地释放着源于“自己”的情!

“独乐乐还是众乐乐?”邓箭今在他的早期的艺术作品中就已经表达出了对中国商业社会的熟视无睹。当物质主义无处不在的充斥着中国当今城市化进程的每个角落时,邓箭今却用属于自己的艺术视角,观察着当代中国入心里的情绪和感觉。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始终坚持和表现着人们心底深处的精神体验。

邓箭今的大型个展以“情·禁”为主题,并置身在情人节的语境之中。这位昔日描绘人性、欲望的艺术家,今日为何却在众人欢欲的情人节里,去高呼“情·禁”?人们总说艺术家的思想和行为琢磨不透,那么艺术家邓箭今是在画什么样的情?禁什么样的欲?他是否在逆众而行呢?也许我们只能在“情·禁”展览的新作中找到答案!

2009年,人们都认为是金融危机影响继续蔓延的一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投入巨大的物力和精力举办“情·禁”展览,令我们十分的敬佩!艺术家邓箭今在九十年代初就得到了艺术界知名专家、学者的认可,他们为艺术家的作品做出了很重要的评介、解读。本刊编辑部摘录了部分评介话语,希望读者对艺术家邓箭今的作品能有更多的了解。

(编辑/苏坤阳)

与新生代画家不同,他似乎不愿意认同无聊、沉缅于无聊、甚至欣赏无聊,他提示出无聊,但却谨慎地希望为这种无法回避的无聊找到一种可供解释的理性逻辑……人际联系更多的是自然、和谐和人文性的,而不是漠然、病态和异化性的,显然,他的艺术虽然不具有文化批判的品质,但却是真实的、健康的和理想化的。

摘自——黄专《超越新生代》1994年

他一直在无奈地面对着自我与非我,或者说他一直生活在自我与非我之间那一片梦一样的空间中,仿佛做戏似的,一方面回答着自我所提出的可能是难堪的私密性问题,一方面又不停地面对非我严厉的责难,由此而透视出个人领地的不完整,透视出人性中共有的渴望窥视与害怕窥视的矛盾心理。

摘自—杨小彦《面对自我与非我——与邓箭今对话》1995年

邓箭今是中国新写实油画的中坚人物。邓箭今的画面人物有着鲜明的主观性,他的各类人物常常瞪着一双压迫观众的神经质的眼睛,他的没有构图中心或多中心的画面具有形式上的爆炸力。

摘自—彭德《十二信徒西游序》1995年

笔触的结,这是造型语言中最不可替代的因素,邓全部以疙里疙瘩的笔意画所有的形象,正是凭借疙里疙瘩与郁结的心情有一种通感,作者才可以通过疙里疙瘩的笔意表达出内心的郁结……他常用的发焦的红、绿、黄,常给人一种恶心的感觉。但也正是如此,才表达出他的那种难言的被压抑而焦渴的欲望,色彩的焦与心理的焦在这里也是一种通感。

栗宪庭—《不解之结——邓箭今作品及其它》1997年

在这个世界里,女性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作态的表现,一种扭曲和张扬的集合。她们在呻吟,在歌唱,在欢乐,在骚首弄姿,在无情地迫视着你的存在,同时又无视你的存在。画家在他创造的世界中开始无法自制地挣扎起来了。他在一种彻底的性的渲泻中感悟到了前所未有的情的本质。

杨小彦—《邓箭今:活在情性之间》1998年

构成邓箭今绘画艺术的突出形式品格。执著的个人意志和细敏的感觉力,恰好为画面结构感的铸造提供了相适应的创作素质。

摘自—吕品田《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1999年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邓箭今在处理装饰意味上是有节制的,他的作品总是有内敛的感觉,在《青春期》系列中,他的这种内敛使描写青春期的骚动、情欲等形象,成为因压抑的图形处理而更具有张力,其中的色情意味被暗示得很充分。

摘自—杭间《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1999年

“一切暴力都起源于性”,这个处于无奈与焦虑中的真实“自我”,终于在梦游中手持枪械,走向凌虐、施暴与犯罪的“黑色幻想”之中(见《有关目击者的梦游记录》系列作品)。这种优雅而又迷离的幻觉使邓箭今在寻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时,对自我发生了怀疑。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正是导致这一精神危机的根源。

摘自一贾方舟《邓箭今:对欲望“顶礼膜拜”》2000年

他有他特殊的张力,不纤细不文弱,甚至有点儿粗鲁,如重锤击鼓,有时候令人难以忍受……需要有相应的气质来欣赏,我相信他的欣赏者不太多。邓箭今的画既不靠造型取胜,也不靠色彩取胜,是靠画面的整体气氛赢得喝彩……如果换一个人,借邓的色彩、造型,再模拟他的用笔,一定是难看无比了,而原汁原味的邓箭今却令我们赞许,证明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的古老原则不会改变……

摘自—李小山《阵中叫阵——当代艺术家肖像三》2000年

邓箭今是六十年代画家中的一位佼佼者,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在南方形成一种具有个人风格的表现主义造型。他的绘画描绘了在道德精神崩溃的时代一代人在人生的灰暗和对浪漫诗意不懈逃往之间挣扎的困境,他总是能找到最适合某个时期的内心色彩,和个人被时代所扭曲的主观形体。他的绘画可以看作一代人在灵魂和精神重建的时代去意徊徨的内心写照,以及在存在和虚无之间的对乌托邦情感的铭记。

朱其2005年

邓箭今的作品是紧张的,不安的情绪始终缭绕。邓箭今的作品貌似入世,其实是出世的,邓箭今更多地关注一种学术的形而上的东西,邓箭今的作品是“露骨”的,他对暴力美学的追求是一贯的。

黄燎原2005年

邓箭今作品所吸引我的是其画面效果,而非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我而言,他的主题过于“极端”。我欣赏其作品中如流水般的材料运用,给人一种水墨写意画的感觉(写意是水墨画技巧中最为自由和大胆的一种)。我注意到其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带有他本人的影子。我想他可能通过绘画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全新而又迷人的想像世界。

摘自—莫妮卡·德玛黛《数字间的绘画——“3号线”艺术编组》2005年

邓箭今对绘画本身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他对现实的关注。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与梦境和色情育关,与偷窥和自恋有关,《有关目击者的梦境》、《夕阳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美丽》,出现在画面浪漫的情色背后我们仍可以看到暴力和隐藏的血腥。

摘目—郭晓彦《图像与叙事》2005年

在邓箭今的画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痛苦的或是欢愉的,常瞪着一双神经质的、像尼采所形容

的“伟大的演员”般的眼睛,直愣愣地盯着观者,即便令人不悦,却使人无法逃避,他们的焦虑与欢娱,折射出这个现代社会中的人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世界的焦虑与欢愉。

摘自—殷双喜《真实与虚拟间的焦虑与欢娱》2006年

为了很好地表达个人秘密经验或服从于个人的艺术天性;他智慧地将一些有意味的艺术图像吸收到了非常有个人特点的色、线、面、笔触与构图中,这无疑是非常不简单的。那阴暗、暖昧或迷茫的色调、那放松、流畅或随意的曲形笔触、那出神入化的人物造型、那油水分离的肌理效果,还有那虚拟化的画面空间安排无不与作品的艺术主题水乳交融,所以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摘自—鲁虹《私密与表现——解读邓箭今》2008年

邓箭今的绘画让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身体满足和消费快乐被他者权力——商业的、公认的、集体的权力所掌控的时候,心理防害和精神痛苦的表达对于个体生命来说会变得多么重要。他的作品让我们认同精神反省与自我生长的需要,认同人与人之间不同交往、交际和交流的必要性。这本身就包含着人之为人的期待。尽管是在男性困惑中虚拟出来的血色浪漫,但那毕竟是让我们如此美丽的夕阳。

摘自—王林《血色浪漫与男性困惑——读邓箭今油匦作品有感》2008年

在他的画中,看不到任何规范的油画语言,而内心述说的冲动总是在这种不规范中涌现出来,形成他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很难把他归类到写实的、表现的,甚至是超现实的;那种无深度的虚无的空间,无体积的平面化的形象,似乎都不需要过多的油画投巧,而且没有技巧的包袱,更适合于他的自由的表达。

摘自—易英《邓箭今》2008年

邓箭今笔下的他/她们对日常生活细枝末节怀有的本能,以及他运用斑斓色彩夸张生动地渲染其间的躁动、颓废、又有些荒延与悦色的偏执——将梦魇般的身体扭曲在诡异的情色之中。作品里有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目,以及在现实喧嚣的混世里浓缩了他/她们无所谓的妄想呓语和独领的风骚。

摘自——冯博——《乱花渐欲迷人眼——关于邓箭今的油画艺术》2008年。

《夕阳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美丽》中,那朦胧的造型、流动的色域和飘忽的笔触,尤其是那轻柔得有如叹息般的色调,则让我们再真切不过地感受到了画家经由伦理经验煎熬的精英意识,已经升华为一种唯灵的宗教般的情怀。这宗教般唯灵的美丽自然来自画家的潜意识灵性,因此不要问夕阳从哪里来,重要的是用心口味和领悟夕阳带给我们的美丽。

摘自——皮道坚《不要问夕阳从哪里来——邓箭今作品解读》

在邓箭今的眼中,南中国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交换,早已成为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难以挥去的梦魇和幽灵,侵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成为欲望、情感和暴力的混杂体。单纯去表现城市的冷漠和隔绝,远不如去表现这种城市中生活的人的肉体,因为正是在这样的肉体之中,蕴涵着一个城市或者说一个社会无形的压力和诱惑……无论是邓箭今笔下的残酷情色还是浪漫情色,也无论是他笔下的焦渴、暴力,还是慵懒或低迷,男女之间或者女人之间,只有在拥抱中才能否定自我的孤立,才能超越自我,才能消除孤独感,而这个过程的痴迷状态,被他准确地把握住了。

摘自——高岭《欲望的挑战者——邓箭今艺术论》2008年

猜你喜欢

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