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2009-01-22谢健庆
谢健庆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电子行业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这就更需要中职学校加快培养出适应地区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加盟电子信息类行业。通过企业调查,笔者发现,目前技工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改革。为此,笔者对中职学校现有的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并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见。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宗旨,变革中职学校现有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电子信息行业人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职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我国中职教育水平一直处于低于普通中等教育的不利地位。人们常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中等教育的补充。
笔者通过对广东省十多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调查分析了解,企业所期望招收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品德上要具有良好品性,在专业上要一专多能、岗位适应能力强。通过对300多名中职学校毕业生(毕业2年以上)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毕业生普遍对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太满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过分注重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设施落后;“双师型”师资缺乏,岗位适应能力弱: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等等。
中职教育必须形成务实的办学思想,创新培养方式,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强调突出的实践技能,紧跟经济发展形势,适应企业需求,瞄准岗位能力,培养拔尖人才,积极拓宽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注重市场调研环节,教学计划制订合理。
二、加快观念转变,确定中职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电子信息类行业具有范围广、发展快等特点,在制订与该行业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之前,首先应考虑培养目标和从事岗位。制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应能体现出专业内容与时俱进,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强、便于实施;从事岗位要考虑到中职教学的特点,突出技能培养特色,准确定位、从而才能易于占领就业市场,充分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一专多能,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专业课程的制订则应密切围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进行,同时,制订的教学计划要求也应考虑到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空间。
1.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在电子信息类产品(器件)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或相关行业,具备一专多能的现代化技术人员或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主要从事的岗位是检验员、调试工、维修工、制图员、工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如线长、班长、计划调度员等)。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治思想和专业能力。根据调查显示,企业需要的丛业人员,要具备两项要求:一是能服从指挥,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二是掌握具备除本专业以外的多种技能。
2.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模块化与课题化问题。模块化与课题化是两种模式,乍看相似无太大区别,可实质上区别很大。笔者认为,制订专业计划时,采用模块化方式比较恰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各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操作过程简便,只需根据相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模块添加或删减即可,操作性强。课题化方式适用于课程教学过程,根据模块教学要求,可选用或编写能包含该模块知识要求的课题开展教学。
(2)专业复合性问题。专业复合性的实质就是一专多能。企业要求劳动者具备与本专业相关延伸的多种技能,也就是一专多能。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除了设置本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要增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
三、制定适应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分析,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以模块化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学制3年,最后1年下厂参加生产适应性实习,即2:1分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达1:1;学生毕业将拿到中职学历证书、计算机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工业的高速发展使职业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迫使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和核心,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力的劳动者。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和广东省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求彻底改革目前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先学后做”的单向教学模式,贯彻“学做合一”或“做、学、做”的双向程序模式,推广“工学合一”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技能表演活动,超前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因此,专业教学计划各模块的设计应突出如下特点:
1.文化基础课程模块
这部分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选用专业特色教材。例如,应采用应用文、应用数学基础等工程类实用教材:将基础英语改为专业英语;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教材,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达到中级计算机软件操作工考证水平。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基础课程应为一体化教材;教材内容涵盖面广,重点抓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技能的结合;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各项实训课题要求开展实践教学。
3.专业课程(技能)模块
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课程教材,开设的课程具有行业发展的典型性;为体现培养的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目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课程;加快专业课程综合性的融合与贯穿,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各项综合实训课题要求,密切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问题及现实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用以提高学生对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合理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通过课题的制作、参数测试而产生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分析,更易于接受,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3.情境教学法
通过情境的再现,引出新知识,诱导理解,试用并演习,达到熟练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目的。寓教于学,寓教于用。电子信息类课程情境教学主要贯穿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安排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场,达到模拟企业现场的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效果评价,主要取决于其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受到企业的欢迎,企业说满意就是对课改的最好评价。课改是为了贴近企业的需求,根据岗位要求制订的教学计划,必须满足市场经济下中职学校的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中才能体现其自身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