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

2009-01-22王新萍

职业·下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人格中华民族道德

王新萍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重德精神

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这可称为“重德”精神。如《论语》说:“好仁者,无以尚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表现了孔子对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与崇德精神相一致,古代哲人特别强调人格,崇尚气节,重视情操。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宫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人在道德上应当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礼记·大学》强调个人修身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主张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学之道”在于显现完美的德性,革除身上的旧习,从而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儒家特别重视道德人格价值,高度赞扬人格精神美,强调入人应有独立的人格,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不屈服于外在的压力,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主张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自尊、自强心态和刚直不阿的正义感,形成了中华民族明辨是非、坚持正义的凛然正气。

东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徐干还提出了德艺兼备的完全人格论。他说,人要有“六德”,即智、仁、圣、义、中、和六种道德标准:要有“六行”,即孝、友、睦、渊、任、恤六种道德行为:要有“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六种专业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六德、六行和六艺,才为人道的大全。这种以道德和知识兼备为人生根本的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务实精神

儒家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无神论传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这有助于形成一种务实精神。“华而不实,耻也。”“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讲求实用,追求成功,而轻浮华,贬空谈,鄙玄虚,表现了黜玄想而务实际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基本表现是:在耕稼工商、政事日用、平常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与此相联系的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伦理,抑制了宗教的泛滥。中国人讲求人世,不重幽隐:重视德育,轻视宗教:崇尚经验,无视神异;尊崇王权,压抑神权。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是并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实用理性、思辨理性始终压倒了宗教迷狂。一般地说,中国人缺乏印度和西方那样的宗教意识与彼岸观念,希望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而不向往彼岸超越的幸福、解脱;宣扬“触类是道”、“平常心是道”、“即事而真”,认为行住坐卧、搬柴打水都是“妙道”,主张不脱离日常行事,从种种事象上体悟,从而改变了印度佛教的某些原本的性格。

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推动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古代世界文化的顶峰。而现在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则,是在继承古代务实精神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诠释和提升,从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

三、自强精神

《周易》最先提出“自强不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刚健、能动;自强不息,是积极向上,永不停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勤劳节俭的美德。

古代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早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创世的神话。其他民族多流行神创世说,中华民族则流行盘古氏开天辟地说。此外,如女娲补天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塑造的都是劳动创造世界、改造自然的开拓者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富有“日新”、“革新”观念,主张革故鼎新、除旧立新。天地应时而革,形成一年的四季。商汤、周武王应时而分别革夏桀、商纣之命,是为顺天应命。改革必须应时,才能成就大业。变革是自然界与社会的普遍规律。中国历史上的变法维新、农民起义、人民革命,就是“日新”思想、“革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生死关头,绝不向外来侵略力屈服,也不向邪恶势力妥协,始终坚持斗争,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自强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是,以一种积极乐观有为的精神来主导人生的生活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断地完善自我体魄、学识、技能、道德。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的精神面貌著称于世。我国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供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其间所表现出来的广大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

四、宽容精神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仁”是“爱人”的观点,主张对人要有爱心。孟子进一步提出“爱物”的观点,“亲亲、仁民、爱物”,主张亲爱亲人,仁爱百姓,爱惜万物。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胸怀,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所谓“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胸襟宽广,宽容大度,能够合理地对待大自然,能够团结各个方面的人,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中华民族的宽容精神,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1.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一直重视“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关系问题的探索,提出天人合一之说。这种对待大自然的友爱宽容态度,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国际关系、民族关系

《尚书·尧典》讲“协和万邦”,就是反对侵略、热爱和平、主张各国各民族互相团结,和睦共处。《孙子兵法》就曾认为用兵打仗是不得已的事,采取持之以和、待之以义的政策,表现出崇高的宽容精神。

3.文化问题

中华民族以宽容精神对待域内各种思想文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相辅相成。中华民族还乐于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吸取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开放态度,通过与外来文化的撞击、融合、不断吸纳、涵化、改铸和提高外来优秀文化,进而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儒、佛、道三教并行不悖、融合为一的文化格局,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见的。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价值观,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宏伟开阔的气魄。

五、爱国精神

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为“报国”而献身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种传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结晶。孔子赞扬管仲,透露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信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对楚国存亡的强烈责任感;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是肯定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这种精神所产生的团结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它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万众一心,披荆斩棘地开辟前进的道路,始终魏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从以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来看,其间体现了深邃的理性和崇高的德性。重德精神是追求道德自觉的崇高价值,确立人生行为的准则和最高理想人格。务实精神是重视实际,面向现实,崇尚经验的处世态度和思维定势。自强精神是个人生活态度,体现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意志,宽容精神是确立对人对事对物的友爱、包容的原则和态度。爱国精神是对自己的祖国、民族、人民、山河大地、优秀文化的热爱。自强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猜你喜欢

人格中华民族道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