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2009-01-22张宣传

职业·下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心理

张宣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就业压力逐渐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给大学生带来更加沉重的就业心理压力。因此,笔者认为,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应对措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其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不良心理分析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不良心理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不良心理。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大连。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依赖心理。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但缺乏求职择业经验,甚至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例如,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同学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对有依赖心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培养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进而做出取舍的能力,教给他们进行判断决策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易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包括: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的期待存在些许差别,就选择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一些毕业生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5)盲目求高心理。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只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住房、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这种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是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这种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6)不平衡心理。或因自身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自身社会背景缺乏,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是,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所以学校和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

(7)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8)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或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凭自身较优秀的条件为不少用人单位所垂青,而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出目空天下、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看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对有自负心理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要引导他们正确定位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要总是“挑肥拣瘦”,从而在瞬息万变的求职竞争中迷失方向,丧失正确的理智与冷静。

2.大学生择业时表现出的心理障碍

(1)焦虑。这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这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这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二、大学生就业良性心理分析

1、“先就业后择业”心理

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趋于现实的心理反映。尽管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大为好转,但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毕业生和非紧俏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受专业限制以及工作经验和户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要想找到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还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在应届毕业生中有相当大的市场。他们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能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明智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

2.“凭实力说话”的心理

随着人才市场运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伴随着用人单位选人标准日趋指向“能否胜任工作”的客观现实,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都持一种“凭实力说话”,

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去找到理想、中意的用人单位的良性心理。

3.自主创业心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往往怀着一种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的心态。这种自主创业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出人生的价值。

4.继续学习的心理

现代社会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将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而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将主要依赖工作实践。因此,一部分学生毕业时基于日后能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考虑,往往首选体制完备,发展成熟,能够提供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学习机会的用人单位。这种继续学习意识的强化,尤其是重视在工作中学习的心理,无疑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符合的。

5.看重事业发展、注重工作前景的心理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择业时关注的焦点问题。他们的就业择业指向事业发展,看重工作前景甚于工作待遇和报酬。这种将社会发展与个人事业成功有机结合的心理,显然较之过去部分大学生只顾实惠、只讲待遇的就业择业观,有长足的进步。

三、对策与措施

1.学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四年中,帮助他们确定一个个目标,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各种职业技能证书或参加必要的比赛、竞赛等。

(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院系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工作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

(4)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就业指导的同时,进行择业心理教育,使之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克服不良就业心理,同时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可采用体验式培训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以及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势与不足。只有通过理智、冷静地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包括同学、老师)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4)确立目标。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确定自己适合的就业目标。围绕目标择业,就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

(1)用信心引导自己。目前,用“谈就业色变”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算夸张。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就业困难”的现实。应该看到,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同时,政府在努力,学校在努力,企业家也在努力。全社会的种种努力可能对部分人能够直接见效,可能对部分人的效果一时还看不到。问题不在于种种努力是否能立即给大学生找到工作,而是这种积极态度本身就是“信心”的体现——不回避危机,更不会向危机低头。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有了信心,大学毕业生才能充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反之,没有信心,只能感叹时运不济,怨天尤人。

(2)用智慧武装自己。随着教育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的提高,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这就要求当下的大学生必须“出新”——创造新的生产力,而要“出新”就必须把知识变成智慧,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

(3)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在媒体的报道中,经常看到一些已毕业的大学生因为“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岗位。类似现象与客观的就业形势,强化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要职业收入不突破生存的底线——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4.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1)自我转化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地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

(3)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遇到择业挫折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心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心理感受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