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业对个体精神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2009-01-22许旖旎冯沐辰施俊琦

职业·下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失业者失业理论

许旖旎 冯沐辰 施俊琦

一、失业与精神健康

失业通常被定义为: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状态。最近两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影响至今未散,经济的衰退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国内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2008年年末,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有分析人士预期2009年上半年全国失业率将会达到11%。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日前指出,中国真正失业人数远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

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环境下,失业这个问题对于人们的精神健康是否有影响,有著怎样的影响非常受人关注。可以看到近100年来,一直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在研究这个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早期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失业对于人们的精神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经历失业的个体会在精神上受到更大的压力和焦虑,更有可能产生抑郁的症状(Broomhall & Winefield,1990),并且失业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沮丧反应(Bartley,1994)。产生这些失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8个,包括:经济紧张、时间结构的丧失、活动的缺失、社会接触的减少、集体目标的失去、地位的丧失、面子/耻辱和求职的压力(孙书华和张淑华,2006)。

由于失业对于精神健康的影响,它还可能会导致失业者行为的改变。吸烟的失业者在失业后会吸更多的烟,毕业即失业的学生比成功就业的学生或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极其显著地增加饮酒量(Janlert,1992)。国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失业与滥用毒品之间也有关联(Grossi,1999)。这些不健康的行为会使人增加患病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加重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此外,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有许多调节变量都关系到失业对于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比如,失业时间越长,人会变得更加抑郁,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也越大(Winifred & Keith,1987);男性比女性受到失业的影响更大:得到社会支持的人的精神健康更少的受到失业的影响(Broomhall & Winefield,1990):并且国家经济水平越发达、失业保障水平越高、国家经济水平越平等,失业对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越小。除此以外,是否是在工厂倒闭和大幅裁员情况下失业和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后能否立即找到工作,对于失业在精神健康上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二、失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

失业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现在有如下的理论模型进行解释:

依据Jahoda(1981,1982)的潜在职能剥夺模型(Iatent deprivation model),失业的人由于缺乏有工作的5个潜在功能(时间结构、社会交往、集体目标、地位和活动)而感觉到痛苦。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雇佣可以充分提供资源,而失业则剥夺了这些资源,因此会令人感受到痛苦与压力。

Warr(1987,2007)依据Jahoda的理论扩展了一个9因素的模型(后又扩展到12个),他将这些环境因素称作“维他命”(vitamins)。因此这个模型被称作“维他命模型”。他的理论和Jahoda的理论一样,失业的人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环境因素,从而导致痛苦和压力。

Fryer(1997)从以上两个模型出发,强调个人失业后的经济剥夺会导致个人充满挫败感,不能满足人本身对于发挥自身作用和自我导向的愿望,从而导致压力。他的理论强调了自我受限,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个体限制理论。

失业对于精神健康的影响这类研究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在证明了失业对于精神健康有影响之后,心理医生在对于失业者的治疗上可以对症下药。国家也可以根据这些研究结论,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高本国的失业保障水平,减轻失业压力等。在过去对失业与精神健康的研究中,还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因为缺乏少数民族样本,所以少数民族能否作为调节变量一直没有得到证实,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重点考察此变量。此外失业所导致的精神健康上的损害,其具体的中介机制并不为人所知。还有上文提到的几个模型都还缺乏实证证据。以后的研究都可以重点考察这些方面。

猜你喜欢

失业者失业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法失业者拒绝工作机会要受罚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国企重组若引发下岗潮善待民企可吸纳失业者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命运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