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春节中常见的礼貌问题
2009-01-22刘小鹏
刘小鹏
春节串门,让孩子与礼同行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也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国教育家斯宾赛如是说。的确,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受欢迎,因而拥有更广阔的交往境地。春节来临,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正是亲朋好友串门的好时机; 同时,对年轻的爸妈来说,也是实施孩子礼貌教育的好时机。
春节带孩子与亲朋好友相聚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人见人爱,能够和谐而开心地奏响悦耳的新年协奏曲。但有时总会事与愿违,由于孩子的不懂礼貌,制造出一些不愉快的小插曲,让宾客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其实,只要家长了解串门中一些必须的礼貌,适时引导,就能避免本不该有的尴尬。
餐桌上的我行我素
菜刚上桌,6岁的欢欢就迫不及待地 “出击”,旁若无人地大吃起来。因为个矮,他甚至站到了椅子上,把喜欢吃的菜整碟端到自己面前。妈妈提醒欢欢,但他置若罔闻,看着儿子如此不雅的吃相,又不好当着众人的面责备,妈妈感觉很羞愧。
家长可以这样做:
在带孩子外出就餐前,父母应该提醒他,让他了解就餐时的礼仪,如,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不能在碗或盘子里乱拨,等等; 也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能做到的话,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否则就要接受惩罚,如一个星期内不许看动画片。
不肯招呼人
王先生带女儿去老同学家拜年,互相打过招呼后,王先生提醒女儿:“叫叔叔好!”没想到女儿不肯配合,尽管王先生反复催促,女儿还是不开口问好,低着头径直就走进老同学的家。尽管老同学打圆场:“别见怪,她今天可能心情不好。”但王先生的好心情还是因此大打折扣。
家长可以这样做:
遇见熟悉的亲人,孩子一般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如果遇到生疏的客人,就须由父母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孩子有心理准备。还可先练习一下,否则如果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会觉得别扭不肯开口。如果孩子在“大场面”中确实感到害怕,也可以引导孩子用其它的方式如微笑、握手、拥抱等去表达问好。
当面拆红包或礼物
春节,妈妈带着贝贝去朋友家拜年。刚进门,朋友就拿出装有压岁钱的红包,贝贝高兴地接下了,并立刻打开红包。当看到红包里只有100元时,贝贝小嘴噘了起来:“才100元呀,这么少!昨天那个阿姨都给了200元。”妈妈和朋友都顿觉无比尴尬。
家长可以这样做:
“在没有征得客人的允许下,当着客人的面拆开红包和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应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可以给孩子预备一个袋子去拜年,用来放置红包。另外,为了抵制孩子急于拆看的欲望,不妨和孩子约定:只要不拆红包和礼物,回家后就有奖励。 而当孩子确实非常好奇,很想看里面有些什么时,父母可以让孩子问客人是否可以拆开。而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还不知道红包和礼物的意义,只要告诉他当收到红包时要说声谢谢,然后把红包放进自己口袋就行。
在客人家“大闹天宫”
去年春节,吴小姐带着5岁的儿子到亲戚家拜年。在大人聊天的时候,儿子在亲戚家里“大闹天宫”,到处乱翻东西,结果不小心把亲戚准备送人的一个价值2000多元的工艺品打碎了。吴小姐想赔钱给亲戚,亲戚不肯要,为此她感觉很为难。
家长可以这样做:
做客时,大人如果光顾着聊天而忽视了孩子,孩子会感觉很无聊,再加上对新环境的好奇,常会到处走走,甚至乱翻主人家的物品。如果家长能够有礼貌地请求客人带着孩子参观他的房间,并且在聊天时不时地提及孩子,或者帮助孩子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孩子的注意力则很容易吸引过来,而不会到处乱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带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去串门,当孩子有事可做时,就不容易出现以上不礼貌的行为。
赖着不肯回家
心心在亲戚家玩了大半天后,妈妈准备带她回家,可是心心却哭闹着不肯走,说还要玩。而亲戚家的孩子要睡午觉了,无奈之即,妈妈只好连拖带拉地把她带回家。
家长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玩在兴头上时,不要骤然命令孩子停止,可以事先提醒孩子:“数到20就回家。” “再玩10分钟我们就回家。”让孩子有准备地接受。也可因势利导,淡化孩子的兴致或转移注意:“我们赶紧回家玩新买的音乐吉他。”或者用拟人的方法,帮助孩子结束游戏: “小鸭子玩累了,要睡觉了,宝宝也该回家休息了。”孩子开心地说再见往往能给人留下一个礼貌孩子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