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信技术实训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09-01-21吴永涂用军
吴 永 涂用军
摘要:为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原有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模式。文章对如何建设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通信技术实训室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一套具体建设方案。
关键词:高职;通信技术实训室;建设
高职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得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接入、交换、传输及相关应用的人才的需求量激增,通信技术也因此成为高等职业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计算机通信等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很多学生就业难,而企业许多实际工作岗位又因难以招到合适的人而虚位以待,这就说明毕业生的能力和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应聘者不仅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对相关行业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掌握理论及行业知识并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具竞争优势,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然而,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计划与教材大多是本科层次的“克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
为此,教育部反复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动力”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方针,各高职院校也积极开展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几年来,我院按照国家及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结合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教学与就业情况的实际,重点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对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下面主要对高职院校通信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加强通信技术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通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很多,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尺度、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但缺乏专业的实训设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通信实训室,但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实验箱设备,无法锻炼学生对通信网络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对通信系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必要的操作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以我校为例。我校于2002开始招收通信专业学生,2003年投入经费约100多万元购买了湖北某公司开发的实验箱系统,在珠海校区建成“通信原理实验室”及“通信技术实验室”。 主要仪器设备包括通信原理实验箱、程控交换原理实验箱、光纤通信原理实验箱、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GSM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电脑、示波器等相关仪器若干台。这两个通信实验室主要用于通信专业的《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校内实验教学。由于该实验室的通信实验箱只是在可编程逻辑器件搭建的系统上模拟通信现象,它们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更无法体现实际运营网络“全程全网”的概念。因此,现有设备只能开展部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离真正的实际通信岗位环境相差甚远,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由于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的支撑,很多教学改革模式力不从心、无法开展。另外,实验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故障率高的问题,不能满足开展专业课程正常实验教学的需要。
要完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室建设,建设好有效的通信综合实训室,并依托实训室大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内容工程化”。
通信综合实训室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分析发现通信企业与学校联合共建通信实训室是具备一定的基础与可行性的,主要原因如下:(1)与高校联合共建通信实训室,参与社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树立通信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与企业的品牌推广策略是相吻合的。(2)建成的实训中心可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场所。(3)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人数多,具有移动、电信等企业运营商争夺的大批客户群。
由于现实的通信网络都是运营网络,必须要保证服务质量,不允许有意外的中断现象发生,所以学生到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网络进行现场实习的机会非常少,甚至根本没有。我校通过与通信公司合作,对现实运营网络中的主流商用设备(如交换机、无线基站等)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以其最小配置在学校构建了一个“全程全网”的综合性通信实训室。这样,就能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真实运营网络浓缩到学校的实训室中,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对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进行操作、管理与实训,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对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全面深刻了解的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与学校联合共建通信综合实训室,从根本上符合通信企业自身利益,可以实现合作双赢。通过我校的积极争取和不断努力,珠海市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公司先后与我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信综合实训室建设的具体实施
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校与几家通信企业合作,整合现有资源,增补设备,共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功能综合性通信实训室,并引进通信界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和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实训效果良好的工程环境。通过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训练项目,使学生精维护、重调测、懂施工、懂管理、知设计,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为最终办成集教学与培训为一体的通信技术教育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实训室建设规模
考虑到一个通信局的系统构成,及目前通信网络的发展需要,我校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体现了现实网络的“全程全网”思想,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1)程控交换系统。(2)光传输系统。(3)宽带接入系统。(4)移动通信系统。(5)数据通信系统。(6)电源及布线系统。(7)网络管理系统。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资金能力有限,而高职通信人才就业的岗位群主要集中在无线基站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及无线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等方面,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只需建设无线侧部分(BTS、BSC),并使用最小配置,就可以满足学生实验实训的需要,且可节省大量资金。该系统能满足下列两个方面的需要:(1)教学需要。能满足40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2)实习需要。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二)可开展的实训项目
在实验项目设计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和创新型实践等三种类型的实践项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目前,该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顶岗实习。可为学生提供验证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班学生提供顶岗实习。该平台可提供如下几个方向的实训:(1)系统实训。提供话音通信系统、图形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实训。(2)传输系统实训。提供PCM、SDH、PDH等实训。(3)交换系统实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等实训。(4)接入系统实训。有线ADSL2+、宽带认证计费等实训。(5)移动通信实训。提供GSM或CDMA系统的BTS、BSC等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实训。(6)数据通信实训。主流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V6及二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各类组网实训。
(三)体现的特色
该通信综合实训室体现了如下几个特色:
具有开放性的综合业务实训平台该通信实训平台既涵盖目前通信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又具有开放性,即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通信技术手段的增加而增加。这样,可以保护学校现有资金投入,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真正有效的实训平台管理和实训业务管理为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效率,通过对实训平台实训管理软件的控制,所有设备均可以达到多人并行操作的目的,非常适合大批量学生的实训。
具有丰富、清晰的实训教材实训设备提供商、通信公司和学校教师已经联合开发了相应的课程训练教材。
能开展权威认证培训在该实训平台上能开展通信界知名企业(如摩托罗拉、华为、中兴通讯等)的企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认证考试。
可开展良好的培训与新技术交流工作学校多数授课教师一般都有较深的学术功底,但往往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对实训设备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实训室的建设为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机会,也为将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之,我校建设的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实现了以下目的:
第一,通信运营网络在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简化缩影,提供了基本实验、在校实训、顶岗实习的开放平台,极大地改善了通信技术实训教学条件,弥补了以往只能作抽象验证性实验造成的职业技能缺失,全面提高了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第二,通过与知名通信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引进通信行业先进的企业教学模式与理念,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通信职业技术人才。
建设高水平通信技术实训室,对学校自身的教学和发展,对探讨高职院校通信人才的培养方式,对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均有重大意义,我校目前仅做了初步摸索和实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3]冯伟国,徐静镣,姜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4]郭家星,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作者简介:
吴永(1969—),男,湖南溆浦人,200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通信专业职业教育。
涂用军(1963—),男,湖北孝感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路与系统、电子信息专业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