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2009-01-20王慧琦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1期
关键词:师资力量人文素质大学生

王慧琦

摘要 本文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本文指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和师资力量建设,加强教育实践。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质 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0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虽然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但从总体而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①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②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理解为,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基础教育,起到教育人的作用,所以人文也是化人的过程。因此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形成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潜在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发展来看,正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所说:“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落至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与社会灭亡的深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同时,也取决于社会成员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把一种和谐的人文原则以及对人类进行长远关怀的人文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中去。从社会经济发展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必然要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的智能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唯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从社会文化发展来看,科学人文主义文化观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并不排斥科学。大学教育应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兼容与和谐的理念指导下,培养现代人的完备的人格,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之需要。高校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全球化进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对策。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正是素质教育内涵和价值的充分体现。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立足于建构人的主体精神,超越人的自然素质,通过科学的途径,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每个人通过教育在获得知识和智力发展的同时,整体的人文精神也得以发展。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行、理性与感性、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也得到了较高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的体制下。以至于培养的学生大多是专业知识多实践少。这种状况已经背离了当今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虽然学校也已经意识到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开设了一些人文讲座,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专门教育的体制下,人们对专业的重视远远大于人文学科,并且对人文学科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往往以为开设人文课程和给学生规定一些必读书籍,就认为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把知识学习当作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简单的等同起来。另外,教育内容陈旧,手段单一,认为只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等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育,缺少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由于认识不到位,也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人们对理工科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学科, 人文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后,大学生大多围绕专业和考证需求学习,认为人文课程和找工作没有直接关系, 学好专业技能才能敲开成功的大门,实用主义思想一时盛行,因而往往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

(二)大学生自身缺乏对提高人文素质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一部分人沉迷于网络,平常主要的信息来源都是通过网络得来的,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完整的看过古典名著,更没有系统的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整体文化思想和情操品格的熏陶。

另一方面,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也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以至于部分大学生在专业的选择、知识的学习和就业等方面,往往看重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表现出对实际技能的学习兴趣大于人文知识的学习;把考取一些技能证书作为学习的目标,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于是公务员、外语等级、计算机水平、律师证、会计证等各类考试成了他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却成了次要方面。同时, 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 有些大学生过分的追求金钱和物质生活,而少有更高层次的诸如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方面的追求,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精神空虚,丧失了人生目标。

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人文教育地位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根本。传统的教育理念把大学教育的重心偏向于专业教育。如果这种教育理念不改变,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不可能会有根本的好转。我们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当前普遍存在的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狭窄的专业教育必然会导致对精神素养的轻视。因此,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转变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保证,促进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本身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所以要构筑教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教师的道德素质和品行学风、价值理想和其敬业精神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现在蔓延在学术界的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已经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严重影响到教师价值理想和职业道德操守。构筑教师的精神领地已成为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 ,更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同时,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人文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就可以了,而是要使知识内化到学生自身的潜在意识,并外化到其行为上。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教学时注意渗透和融合人文素质教育,用好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校园标志性建筑、教学设备、生活设施和自然风景都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果把它们赋予了人文内容,如标语、雕塑、石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用这些优美的校园景观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校园精神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的体现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如校训对学生起到教诲、训导和勉励的作用。而校风则体现一个学校的人文气象和师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学校的习俗和风气。好的校风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他们对不良的行为有抵御能力。同样,好的教风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举止文明的优秀学风的形成。

(四)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所谓的实践,就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国情的了解。虽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但不一定就具备人文素质。如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有学识但品质恶劣、行为不当等,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学校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和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形成教育合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全的人格、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释:

①胡显章、徐葆耕、袁德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3).

②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289.

参考文献:

[1]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忠华.当代教育理论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石亚军主编.人文素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师资力量人文素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高中国际部教育何处去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