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及其发展方向

2009-01-20刘振羽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1期

刘振羽

摘要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参与到逐渐融入再到全面参与的过程,这与中国自身发展实力和国际格局、形势密切相关。21世纪随着中国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中将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阻碍与制约。适时消除这些阻碍因素,化挑战为动力,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继而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是未来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国际公共事务 国际格局 国际社会

中图分类号:D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190-02

作为涉及多个国家及全球共同利益的事务,国际公共事务是随着主权国家的诞生、发展以及全球各国交往的频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二战后,基于本国、本地区以及世界共同利益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参与到国际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开始涉足国际公共事务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发展强大,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崭新篇章。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不断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参与到国际事务管理中。

中国政府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有限参与国际公共事务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独立,发展社会生产,同时打破外交孤立状态。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的国际重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参与了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此后在1955年,中国参加了首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即亚非会议,并提出了作为处理国际外交事务基本原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次会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局面,为我国初步涉足国际公共事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①经过中国的外交努力,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议案,使得中国能够参与到联合国各机构的事务中,逐步走上了国际舞台。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界特别会议上,代表中国阐述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观点。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是我国初步涉足国际事务管理阶段。由于新生政权尚未稳固,同时自身综合国力水平低下,加之处于冷战高潮期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当时我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无论在范围和程度上都相当有限,且大多出于国家安全方面需要,同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导向性,行为相对绝对化。在对外关系方面,由于国内开放程度不高,与外界缺乏交流往来,国际上影响力较弱。

(二)改革开放初期逐渐融入国际社会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进程。改革开放迫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因而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意愿明显增强,对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态度和政策也有了大的变化。从80年代开始中国就积极参加日内瓦裁军会议,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如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等,中国在国际社会根据事件的本身是非曲直表达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对于加入国际组织各项活动的态度也趋于支持与重视,如1979年提出希望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9年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等。

(三)全方位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的今天。冷战结束后,国际间的紧张对立有所缓解,中国也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参与到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中。一方面,中国积极并成功加入了大多数全球性及地区国际组织,另一方面,还致力于各种国际规则、程序的制定与创建。

1.政治领域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我国积极参与到同有关利益国家关于南中国海主权争议的事务磋商中来,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并在2002年同东盟各国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化解各国矛盾,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条件。在事关东北亚乃至全球局势稳定的朝鲜核问题上,中国多年来始终积极斡旋,2003年又主导并建立了旨在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机制,避免了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扭转了紧张的国际局势。可以说,六方会谈是中国成功参与并主导国际政治领域事务的一次范例。

2.经济领域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参与国际性经济事务的程度也越来越频繁。自1991年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到该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并于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历届会议上,中国领导人都会就议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建设性意见,得到了多数成员国的赞成,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也愈加增大。2001年,中国又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随后几年的过渡期中,中国始终致力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此同时,又为世界银行、20国集团等重要国际金融组织献计献策,为谋求世界的平衡发展贡献出力量。

3.国际军事安全领域

在军事安全领域,中国积极推动了联合国维和事业的发展。到2006年底,中国共向16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人员、警察和民事官员6000多人次。2006年以来,中国已向以色列和黎巴嫩冲突、苏丹达尔富尔冲突等地区派遣了近2000名维和人员。中国认真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提出了许多合理、可行的方略。②在国际反恐领域,中国予以积极支持并同国际社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就是我国同周边国家倡导并建立的以反对与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为目标的国际组织。中国作为主要的创始国与重要的参与国,在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此外,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在打击跨国犯罪、国际海盗等方面的作为也有目共睹。

4.体育卫生领域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体育领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除了多次举办国际、地区间重大赛事促进世界体育交流外,还投身于国际反兴奋剂事务、赛事组织经验交流等活动之中,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好评。在公共卫生方面,中国在疾病防治,医疗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的作为,并与各国、各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长效的合作机制。

二、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的阻碍因素分析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有限参与到全方位参与的过程。随着全面的崛起,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并成为其中至关重要角色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对于一个方才进入国际社会焦点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在全面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逐渐成为国际体系构建者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挑战与阻碍,这些潜在的制约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一)国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因素

对内来讲,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社会体系改革速度,导致内部不和谐因素日益凸显。③比如发展失衡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现象频发等等。这些不和谐因素容易让国内外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乘虚而入,危及国家稳定与民族团结。国内局势如不稳定,将迫使中国政府将有限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国内的维稳事务中去,势必间接制约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社会事务的远大目标,从而坐失时代赋予我们的大好机遇。

(二)参与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国际规范制定中的困境

现阶段国际上主要组织机构大都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制定的国际规范也由西方国家所主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基本被排除在外,只能被动适应。这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经历的重重困难中可见一斑。未来,中国要想参与到国际体系的构建中去,打破欧美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垄断地位,从一个“游戏规则下的玩家”变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面临不小的阻力与困境。如中国一旦成为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国家,必然会影响现有国际体系秩序的主导者和既得利益者的地位,所以这些国家势必想方设法阻挠中国加入,刻意将中国排除在核心区域之外。碍于现有规则的限制,中国要想尽快融入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世界体系格局,改变目前国际公共事务管理发达国家垄断的现状,可谓困难重重。

三、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环境,利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良好契机,消除阻碍因素,变挑战为动力,提升自身在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地位,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夯实国内基础实力,为参与国际事务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未来发展的脚步将越跨越大,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也将越发重要。继续加强国家自身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处理好本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同时需要构建起一个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发挥政府作为市场调控者的作用,解决好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升国内的各项凝聚力。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机制相适应的各项法规制度,消除制度性缺陷给我国在参与国际活动中带来的潜在影响。总之,只有将本国发展做好了,国家稳定强大了,才能有实力、有精力、有资本去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加强国际间交流对话,树立国际合作新思维

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密相连,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参与国际事务频繁而深入。面对国际合作中因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应对,加强对话,努力化解这些影响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阻碍因素。为此,首先需要进一步淡化国家间政治因素,减少意识形态差异所产生的分歧,在国际上树立“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新思维,以追求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目标,同国际社会交融。其次,中国有必要继续建立与国际社会长效的交流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改善并巩固同各国的关系。第三,通过大众传媒全面宣传中国,扭转在国际舆论上“西强我弱”的局面,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营造和谐安定的空间环境。前不久央视开播俄语频道,面向12个独联体国家、东欧地区和波罗的海3国的约3亿俄语人口,就是一个让俄语地区与国家民众倾听中国声音,消弭中俄民众间误解和偏见,提升我国形象的有效举措。以上三点,将成为应对国际间有关中国“话题”、回击一些国家别有用心人士对中国无端指责的最好途径。

(三)提升在国际上的声音,加大在国际规则构建中的话语权

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实力占据着国际事务的核心地位,主导着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国作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利益相关者,过去只能被动地接受并忍受着其中的种种不公。随着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中国逐渐具备参与制定全球各项事务规则的能力与资格,未来各项国际公共事务将日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此,中国需要在国际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主张看法,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扩大影响力,赢得主动。目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现有国际格局体系面临重建。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国,中国未来应当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承担更多合理的国际责任,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阎学通.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政策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1).

②李肇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促进合作——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35周年.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5日.

③吴显庆,邓光芒.国际公共事务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