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2009-01-20赵春芳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课文

赵春芳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最能体现学生素质高下的便是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占用课时最多,花费心血最大,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从学生答卷与平时上课情况来看,阅读仍为学生知识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知识面窄、想象贫乏、解读不准确、概括表达能力差等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素质的主观因素和现行的教育模式的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正如人们所说的:“目前讲读课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如此,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读。他们便不知怎样去读。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

在主观方面,首先,要从“人的培养”即人的素质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意义。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状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技能、性格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再次,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了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削弱。课外阅读本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在客观方面,主要是从调整和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入手。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很多教师由于存在着学生自己不会学的心理障碍,觉得引导学生去感知体味课文太费力气,不如直截了当地分析课文省事,所以他们在教学设计上只考虑自己怎么教,没有或很少考虑到学生怎么学。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渗入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相当盛行,近年来出版的各式各样的中学语文教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文教案就是这样设计的,应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提问设计”对避免“满堂灌”的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应看到有不少的“提问设计”走入了另一误区:“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篇课文提出一大堆问题,在课堂上弄得热热闹闹,然而却不能抓住主要矛盾,缺乏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其结果不但不能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刻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和从文章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长期沿袭的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到划分段落、逐段讲析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常被套用于各类课文的教学中,这种僵化的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也容易造成教学目标过于分散而不明确。如果教师能够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打破这种模式,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再是平平而过,而是张弛有致、富于变化。教学目标也会被这一两个关键的提问引出来,摆在显著的地位,做到了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我主张教学目标集中而不单一,追求执‘一御‘万的效果”。因此也就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把课真正教活了。

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语文教学活动。一般来说,精要的提问可以创设出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希望得到答案的迫切求知心境;反之,提出过多而零碎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多,思维缺少良好的指向性和强烈的兴奋点,因而不能主动地深入地去思考,提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则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阅读理解所需的积极心理因素聚集到一两个“焦点”上,容易诱发认知冲突,引起争论,产生一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产生了迫切的阅读动机,而且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还增强了阅读的指向性和意志力。

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进一步地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习惯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