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高潮”

2009-01-20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高潮鲁迅知识点

田 娜

何为一堂课的“高潮”?简言之,“高潮”是指一堂课诸多教学环节中最精彩、最动人、最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的环节。高潮既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又是课堂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呈现,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堂课没有高潮,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灵魂,高潮处理是否得当,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怎样创设课堂高潮呢?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好课堂教学的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尽相同,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营造合适的教学高潮情境,或平静,或热烈,或沉寂,或激越。我在教学《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时,在分析讨论作者对“糖衣炮弹”所做的精辟论述时,先指定一个同学朗读文中这样一句话“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了影片《新中国第一大案》中的片段镜头:皑皑白雪中,革命战争年代的功臣,和平建设时期却堕落为大贪污犯的刘青山、张子善二人正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刑场走去。他们身后的雪地里留下了两行清晰的脚印。蓦地,远处传来两声清脆的枪响……此时此刻,课堂里静极了,潜藏着学生们内心世界思维的激荡。他们感悟、联想、体味、沉思,进行着深层次的思考,充分认识了两“务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情感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净化。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课堂情境,教师无需再作过多的启发讲述,便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如我在教学《同志的信任》一文的课堂高潮,做了这样的设计:

问:文中题目“同志的信任”,到底是谁对谁的信任?

答:是方志敏对鲁迅先生的信任。

问:鲁迅是共产党员吗?

答:不是

问:那方志敏为什么把以生命为代价的密信和文稿托付给鲁迅呢?

这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因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鲁迅始终坚定的站在共产党人一边,同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鲁迅的骨头是硬的,是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问:最后结果怎样?

学生们继续争相发言:动词是“收”“看”“藏”“转”。鲁迅稳妥的把密信和文稿转交给了党中央,表现了崇高的革命道义。

在气氛异常活跃、热烈的课堂情境中,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涌动的思维恰如那欢快的小溪一样跳跃、奔腾着,冲破一切障碍堵塞,奔向既定的方向。学生在读、讲、思、议的课堂活动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把握。

二、选择好课堂高潮的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高潮的设置应该在课文教学的主体部分,它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的思维点、兴奋点,一句话,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就要求从纷繁的知识点和学生多种多样的知识需求中,经过筛选、提炼、找出主攻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层次推进中,因势利导,逐步把课堂推向深入。

我在设计《一面》这篇文章高潮时,我做了这样的考虑:这篇文中的知识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抒情议论的语句以及作用;词语感情色彩的领会。从学生求知需求看,这些似乎都应该逐一讲解。但经过分析比较,我从纷繁的头绪中认清:本文的外貌描写积极作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就能充分认识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高潮时,做了这样的安排:通过读、思、议、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三次外貌描写的写法及其作用,在生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把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关切爱戴之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把握好课堂高潮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推进中,高潮放在何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要视具体教学和学生实际灵活掌握。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安排第二课时为分析课。我充分运用点拨、质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集中赏析作者描写鲁提辖痛打镇关西那三拳的妙处,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三方面写,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一个侠肝义胆、除暴安良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鲁提辖打死郑屠后那虚张声势的一句“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的体味,则使学生领会到了人物的另一面:粗中带细、机智过人。又如我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在开始就把课推向了高潮。默读、点拨、讨论、朗诵,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文章开始那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领会鲁迅笔下那种生机盎然、趣味无穷的生动画面,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四、运用好课堂高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各异,对高潮处理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既可以从课文悬念、伏笔、线索、人物、对比、联想、情感和主题等角度创设高潮,又可以灵活运用形象塑造、情景再现、议论推理、设疑解惑和引入例证等方法引导和推动高潮的出现。如在教读《白毛女》和《龙须沟》等戏剧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把课推向了高潮;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背影》等散文时运用点拨讨论、表情朗诵等方法把课引向高潮;在教读《谈骨气》和《俭以养德》等议论文时,则通过引导分析其逻辑论证的方式把课推向高潮。一句话,“教无定法”、“课无常规”,高潮的处理,亦是如此。

猜你喜欢

高潮鲁迅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鲁迅《自嘲》句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四化』助推学雷锋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