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学要“做学合一”
2009-01-20方琴
方 琴
【摘 要】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生的就业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中职的会计课堂总一味地灌输理论,这是与职业教育相违背的。要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专业中职生,要让学生在会计学习中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做到理论知识与会计技能并重。
【关键词】中职;做学合一;会计实践;会计理论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一个窘境:在学校专业课成绩好,但上了会计工作岗位却无法得心应手。如不会开支票,不会操作会计软件,更不会编制报表。都疑惑:怎么跟书本上的不一样,怎么在学校里都没碰到过,结果最后只有收银台成了会计专业的收容所。要改变这样的困境,在会计教学中要注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会计学习中 “做学合一”。
一、“做学合一”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
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手段,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的,其宗旨在于沟通教育与社会。职教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实际有效的生产能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应有能力在会计的相关岗位上独当一面。而这些“能力”仅靠学会教科书上的理论而不动手实践是不可能养成的。
早在清代,黄炎培就以“做学合一”作为他的教学原则,他认为:“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有人说,只等于陆地上学泅水,是万万学不成的。”而应该要“一面做,一面学”从做中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求得系统的知能,以求得知识、技能的系统和完备。美国的杜威也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念。传统的教育将学生固定在座位上,约束的课堂上,单纯倾听老师的讲述,不仅让学生学不到知识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更会脱离社会实践。
在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的题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上,提出“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做学合一”,中职会计专业要发展,要以“做学合一”做为教学原则。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会计实践操作的培训,如在“签发支票、提取现金”业务时,不仅仅要学生会在作业本上做分录,还要让学生会编制真实的会计凭证,还要让学生知道支票的填制,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在银行取款。让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避免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脱节,深化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而不是培养能通过学校各种考试,却不能在现实工作中胜任会计工作的“死读书性人才”。
(二)“做学合一”适合中职生的特点
近年来,中职的教育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中职的生源是那些不能进入普高而不得已选择职高的学生。因此这些学生相对而言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都不大。对单纯的理论觉得枯燥不感兴趣,也不是很理解。遇到听不懂的内容学生就不愿意再继续听老师的讲述,作业只从书本上照样画葫芦或者向其他学生“拷贝”,考试时能死记硬背的就死记硬背,背不出就放弃,从而对专业课失去信心。常常能听到老师这样的评述:这道题不只做过一次了,怎么换了个数字又不会了。但是,中职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喜欢书本理论外的实践,比方说珠算、点钞。因此在会计理论学习中渗透各种会计实践操作,让学生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再由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获得实践和理论的双丰收。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推行“做学合一”教学原则存在的困难
(一)教师自身缺少会计实践
在会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学合一”,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势必需要会计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能力。而目前,中职学校大部分会计教师来自各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而各高校会计学生在大学里学的会计知识也是理论化的,毕业分配前的实习,有的只是教育实习而没有进行专业实习。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后,很少有机会去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真枪实弹地操练。这部分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不熟悉社会所需的最新业务知识,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授课时也只能从理论到理论,在会计教学中无法指导学生“做学合一”。
(二)教材缺少会计实训
中职的会计教材都是突出理论,忽视实践。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即便有实践操作,发生的业务也是采用文字进行描述,各种凭证,账簿等都是统一模式的灰色调,不够生动也与实际有差异,缺少实物的辅证。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前,模拟练习在后。如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第二学期与高二的第一学期开设《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模拟》要等到高三第二学期才开。在理论知识教学阶段,学生有的只是文字练习,真实性的生产环境下的实践练习往往被忽略。到了《会计模拟》开课时,又只以动手操作为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有的学生已经有所遗忘,面对实务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样,就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
再者,会计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当2007年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后,教材内容没有改进,会考、高考中相关会计处理没有很好的衔接,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矛盾,无法做学合一。
(三)学生的考核缺少实务性
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学校的期中、期末试卷,各地区组织的会考都是文字形式的试卷练习,题型无非是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和用文字描述的会计实务,考试的内容是会计基础理论知识(除中级财务会计考试有少量实践操作外)。既然熟记理论取得高分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使得学生很少有意识地去动手做。
(四)缺少实训基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生产第一线是最好的课堂。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但是许多中职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大部分的实训课是在教室进行完成的。虽然有会计模拟课,但与真实的业务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缺少业务往来的立体感。
有些学生在高三第二学期分流后(高考或就业实习)自己找到单位实习,却也很难全面了解企业的会计系统,因为会计部门通常是一个单位的机密部门,涉及到企业的决策。还有,在宁波地区,大多数的是私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而学生学习的都以一般纳税人为主的会计核算制度,小规模的很多问题是从未涉及过的,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检验,不能做学结合。
三、“做学合一”的实施
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必须理论和技能并重,“做学合一”正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实施。结合我们的计划,提出几条:
(一)加强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
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上,还要提升会计教师的实务操作技能,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步深造,从而能把自身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立体的会计运作环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理论,掌握会计实务。如要求教师在暑期等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等进行学习;职教教研室组织会计教师会计技能的比赛,使教师的操作能力显著提高。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做学合一”
在讲授《基础会计》会计入门课时,多增加实感性的会计实物。如在讲到《会计凭证》这一章时,可出示各种账簿、发票(原始凭证)等。在上《企业财务会计》时,可把常见的账务处理用原始凭证来代替文字练习,得出的也不仅仅是分录,而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实现,举例“企业购买设备一台,收到一张增值税发票,会计应该如何处理?”教师向学生展示增值税原始发票,让学生审查增值税发票,读懂它的经济含义,并对它有一个感性认识,再思考如何编制记账凭证,课后再布置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作业。这样使得学生对理论了解的更透彻,实务掌握的有根有据。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不能以简单的纸制文字试题作为学生合格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扩展会计实训技能方面的考核,如会计实习、会计软件操作、文字录入等。如我们学校正推行走班制,利用晚自修时间开设走班课,项目有点钞,珠算、手工记账、文字录入等。学生测试成绩分高级、中级、初级,成绩最后将折算成学分计入学生学分总成绩。实施后学生理论、技能都不放松,还增加了会计氛围。
(四)开展实务操作性的兴趣小组
再如开设的手工记账兴趣小组,要求将一个企业的一个月,一季度或一年的账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报表。这样可以让学生系统的了解会计操作的整个流程,熟悉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完成时间不一定要在固定的课堂45分钟内,可以设定一个下午的实训课,让学生们呆在模拟实验室,一起分析、讨论、动手,让理论与实践擦出和谐的火花,将比起传统的课堂灌输要好的多。
经过努力,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会考通过率99%,优秀率60%),会计中级考试通过率高达90%。在各项会计技能比赛中也都取得了好的名次,如手工记账、珠算、点钞都获得宁波市一等奖。
总之,中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以在会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是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应该“做学合一”。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解决实际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真正做到理实一体,满足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炎培.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J].国讯,1993.
[2]杜诒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
[3]葛家澍.《企业财务会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教育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