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做好德育教学工作
2009-01-20刘杨
刘 杨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探索育人新途径,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材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这个阵地上,应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
笔者多年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可以实现教学与德育的互动双赢。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一、教师必须塑造良好的讲台形象
教师的讲台形象应当充分显示自己的德、识、才、学,表现出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教师的讲台形象,可分为表层形象、深层形象两个层次。朴实大方、庄重文雅的仪表,舒展自如、文明高雅的教态,一丝不苟、扎实严谨的教风,生动活泼、因材施教的方法,准确精炼、富有感情的语言,条理清晰、工整优美的板书,深入浅出、熟练精当的讲授等,这些都是塑造教师良好的表层讲台形象的要素。教师良好的深层次讲台形象,则是通过教师表层的讲台形象及其课外的思想行为所体现的教师个人尊严、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师一旦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广义上讲,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都包含着德育的因素和德育的要求。教师备课,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以语文课为例,欣赏“景物记”,教师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诵读“英烈传”,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感染和鼓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信念;讲解“名言录”,教师要让学生在批判与继承中受到哲理的启迪;传授“道德篇”,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的熏陶;评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要启发学生认识封建社会腐朽没落、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学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世界文学的窗口,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识破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本质,等等。
三、教师必须讲究德育方法
文化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往往是更多地在对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中,暗示某种结论、传递某种道理、寄寓某种思想、渗透某种观念。虽然施教者也有明确的德育动机,但这个动机一般是隐含的。施教者愈体现出教育的无意识性,那么教育的层次就愈高,收到的效果就愈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尽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化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下述一些基本原则却是共同的,不能违背的。一是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掘不到位,十分可惜;生硬联系,随意发挥,又不免牵强附会。二是要使专业教学与德育渗透自然结合,有机统一。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特点,自然而然地、机智巧妙地、适时适量地渗透德育因素。过重过轻都不恰当,机械切割更不可取。
四、教师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爱抚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作为教师应该多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他们的世界,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感受,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由喜爱自己的老师而到愿意接受教师的感化。
在进行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保证、促进了教学的高水平,也使教育过程充满了生机。在教学中,通过对班干部、课代表的选拔培养,对演讲等各类竞赛进行名次排列等等,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感,不论是课外竞赛还是班干部、课代表的选拔,成绩排名都是为了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强心理,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能更好、更快地步入社会打下坚实过硬的素质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一问多思,培养他们敢于向前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发前人所未发,积极挖掘学生各方面才智。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对所学知识中的疑点深入研究,敢于提出不妥之处。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再是墨守陈规、毫不创新的“本本主义”,而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当前社会呈现价值多元化的格局,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仍然是主旋律,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必须强调社会公德。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讲文明话,做文明事,热爱集体,关心同学。通过开展征文比赛、读书心得等多种活动,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渗透和熏陶,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总之,中学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填鸭式”的灌输上,而应通过各门功课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逐渐渗透。只有实现教学与德育良性互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