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山那样思考

2009-01-20周慧彬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消失日子创设

周慧彬

一、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针对“课程目标”中“感受•鉴别”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评价、研读赏析中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在互探共研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我把本课的重点设计为问题探讨,抓住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放飞他们的思维,拟定的方法是创设形象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排慎情境,诱导学生研讨;创设尝试情境,唤起角色意识;创设迁移情境,培养联想能力;创设鼓励情境,彰显想象个性。课时安排是1节课。

二、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专题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一篇与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最后作者指出,为“这个时代的和平”是很好很好的,很有必要的,“然而,就长远来看,大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人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我们和一座山同万物的关系一样。全文语言洗练,富有哲理,饱含激情。

三、学情分析

本专题的文章主要是以写景散文为主,在感受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生态意识,因此在本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安排为“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在鉴赏的同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如果引导得法,使他们与教师的频率一致,就会产生共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的生态理论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问答法、讨论法、比较鉴赏、课外延伸为主,配以朗读、研习。

七、课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与音乐以增强感悟认识,激发学习情意,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以提高效率,加大课堂密度。

八、教学流程设计及分析

(一)情境导入,图文并茂

播放齐秦的歌曲《狼》,同时展示有关狼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有关于狼的成语与典故。

教师诱导:看得出来,人们对狼都是非常憎恶的,用了这么多贬义的词来修饰它。解释“与狼共舞”,是人与狼和谐关系的意思,“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图片展先给学生一个视角的冲击,人们对狼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使学生产生联想)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例说跟狼有关的成语。)

(二)问题激发,活跃思维

教师诱导: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

1.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1—3自然段

2.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

3.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

问: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有什么关系?

明确: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

(幻灯片,草原与沙漠的对比)

例如:黄河每年带着大量的泥沙注入渤海。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能起到“牵一隅而提挈全篇”的作用。因难度不大,故采取师生双向交流,在动态交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

(学生活动:对于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主动参加与讨论回答。)

(三)悱愤情境,感悟研究

1.教师诱导: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设计意图:问题不难,通过层层深入,最后一段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学生活动: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教师诱导: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

(设计意图: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引发学生做深沉的思考。)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回答。)

3、教师诱导: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分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文,唤起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环保意识,思想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深化。)

(学生活动:学生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作品的理解,各抒己见。)

(四)延伸拓展,迁移深化

比较阅读,形成评价。欣赏一首诗歌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幻灯片)

——[日本]谷川俊太郎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从而能对文章思想内涵更加深入理解,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体验性。)

(学生活动:让生朗诵这首诗歌,欣赏语言的美,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师总结,陶冶情操

不管是诗也好,文章也好,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物质建设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打破生态平衡。如果我们人类要一意孤行的话,最终受到惩罚的将会是我们人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让我们世间万物生灵一起来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设计意图:育人是课程的基本功能。教师略加点拨,利用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德育渗透。)

九、板书设计

狼嗥

鹿……猎人山 “我”

恐惧 思考 忧患

十、作业

课外调查,看到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写一篇随笔《大自然,我想对你说》

十一、课后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半个学期以来,我认为本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它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激情,发挥出重大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堂课内容是关于生态意识与生态价值,让人类去思考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整堂课生机勃勃,很有生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很好地达到了新课程的要求。本堂课是具有很强的新鲜感与生命活力的。

本课的生命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创设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视角跟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尤其他们现在是处于十五六岁的年纪,激扬着青春,放飞着梦想。一开始的音乐导入,狼的图片展示,是具有极强的视听觉冲击力的,一下子就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充满兴趣与期望。

2.坚持以文为本的原则,优化文学鉴赏的品质,其实本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抓住文章当中的重点字句对生进行追问,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能进行更加深入思考。例如,“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问:那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这时学生有很多解读,从而能对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3.“狼嗥”带给人类的思考是深沉的,包含着生态价值与生命意义。最后本课引入一首诗——《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不仅丰富了文章审美鉴赏方面的要求,同时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得到更高地提升。

参考资料

[1]《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2005年7月.

[2]《高中语文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语文建设编 语文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欢

消失日子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美永不消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