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09-01-20侯丽萍
侯丽萍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习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模式;评价方式
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就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心理学家也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体现于他的活动之中,我们要培养人的智力与能力,就应该通过相应的主体活动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精神和开放探究思维。
1.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例如在学习了CO2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后。我提出: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含有酸,如桔子水、柠檬、醋,也有类似于CaCO3的物质,如家庭用小苏打。你们回家做一下试验,看它们放在一起能否反应,比较它们的现象。同学们回家后做完实验后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做实验的结果,
3.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应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曾提出以下问题:①电解水时,每两个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个氧分子,但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时,情况是怎样?②原子结构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应相互吸引,为什么质子在核内,而电子在核外?等一系列问题。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们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坚持体现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在讲到“配制溶液”时,我就提出“将100克5%的NaOH变成10%的NaOH溶液,有哪些可行的实验方案?”对这样一道灵活性强且为开放性的试题,引起了学生多方面的思考。(1)加固体Na(2)加固体Na2O (3)蒸发水等。由此提出以下不同的问题:a.需加多少克固体Na?b. 需加多少克固体Na2O? c.需蒸发多少克水?使学生的思路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不同的解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实现合作交流。在复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后.我让同学们自编习题,并上台展示和对教师和同学们提问,师生之间互换一个角色,其中一个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果是物理变化,怎样解释?如果是化学变化,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让我也一时语塞。但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怎样复习的方法。又培养了主体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决定着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我们根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确定了综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不以学生的一次性的考试定终身,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体现主体地位。我们创建的形成性评价一览表,能方便地让教师及时、准确、客观地对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全过程进行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清楚,既有利于科学地调控学生的参与面,又有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进而以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
教学行为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只有改变了教学方式才能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的评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会帮助身边的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当然,再好的设计,再美的想法都应该落到课堂教学中去检验。
在老师激励性的评价中,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由此,学生的思维领域得到扩展,探索能力得到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课堂上探究问题,出错是在所难免的,摸不清思维的方向是最大的困惑。所以教师的评价不能经常停留在“很好”“真棒”等肯定的层面上,也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评语,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诱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需求,以评价促进探讨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少华.《关于初三化学教材中“活动”与“探究”的编写与教学》.
[2] 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 教学月刊,2002.7.8
[3]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