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中的色彩教学
2009-01-20陈春玲
陈春玲
阅读中采用色彩教学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把握色彩教学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能促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下面试从两方面谈谈色彩教学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色彩激情,趣中学文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抓住色彩学习文本,用色彩引路,通过生动形象的色彩板书,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间”,创设赏心悦目的意境,在视觉上产生感性审美意识,这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然后在学生“乐学”的基础上,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就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例如,《少年闰土》一课: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下面用彩笔板书)
天空(深蓝)
圆 ↓ 月(金黄)
西 瓜 (碧绿)
开篇作者抓住了景物的颜色,妙笔生花,写出了海边西瓜地的的优美景色。
如果不注意色彩教学,“天空”、“圆月”、“瓜地”普通平淡,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教师用深蓝、金黄、碧绿的彩笔书写,一幅鲜明和谐的“水彩画”便立体般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营造出愉悦的氛围,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快调动起来。此时再问:作者写出优美景色的目的是什么?以景色引出人物,即把作者记忆中最美好、最深刻的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形象表现出来了。与此同时,也给学生学习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色彩引路,创设赏心悦目的意境,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学走向“乐学”、“会学”之路,以此达到审美与阅读的和谐统一,可谓趣中学文,乐中学文,其乐无穷。
二、色彩促想象,以实代虚
记得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就作画感喟:“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文亦如此。作者根据需要,常虚实相生,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产生更广阔的想象,收到“见仁见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如果文章由“空白”产生的这种张力,在教学中处理不当,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雾里看花”、“隔纱窥人”的感觉,很难把握文章的实质。采用以实代虚的方法,即用色彩启发、提示学生,促其想象,便可起到“拨雾抽纱”的效果。
例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乍问这一问题,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只要稍加启发,用黄粉笔板书“黄蝶”、“菜花”两个词,通过提示,学生自然就会悟出“黄蝶”飞入“菜花”是因颜色相同,所以“无处寻”了,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味;而且色彩产生的效果远比反复解释给学生记忆打下的烙印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文章丰富多彩,学法就不能千篇一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要让学生赏心悦目——乐学前提下,使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中完成,达到最佳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