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与金门:60年一个循环

2009-01-20何书彬

同舟共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广播站金门厦门

何书彬

1949年,外婆带着才4个月大的许燕从厦门小嶝岛去金门住几天。走的时候,他的家人说:“大呆(许燕的小名),你要早点回来。”外婆开玩笑说,急什么,大呆要等娶了媳妇才回来。

那时候,大呆和他外婆都不会知道,这一去,真的就难以再回来了。虽然小嶝和金门中间只隔着1800米的海面,但他为了能再次回家,整整等了38年,因为厦门成了“海防前线”,厦、金之间展开了军事对峙。

1949年,伴随着解放军拿下南京、上海,国民政府的统治顿成风雨飘摇之势,统治区域一再压缩。一时间,众多机构、败退部队和难民涌入厦门,汤伯恩担任厦门军政首长。厦门,这个偏居东南一隅的弹丸之地俨然成了国民政府在大陆东南方向的军事中心。

【厦门:从“要人纷集”到隔海对峙】

在1949年初的新闻报道中,厦门这个本来只有16万人口的小城极度热闹。

当年1月18日,厦门《江声报》报道《要人纷集 厦门屋价大涨》,其中提到:“最近京沪各地政要及富商巨贾迁徙者极众,本市房屋租金及地产价格上涨一二倍……”

4天后,媒体的报道已变成《经济政治中心南移 各地银行纷纷迁厦》,文中说:战局急转直下,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华南,厦门这个小岛,在商业上的地位“顿形重要”,银行达到20家,“真是盛极一时”。

到了2月份,厦门人口已经“登入”20万,《江声报》报道的标题是《南迁介士知多少 不尽纷纭滚滚来》。

因为地方狭小,在4平方公里左右的市区里,为了争住房屋,民众与机关、机关与机关之间日日争执,加上币制混乱,每天为此发生的争斗不下千宗。地方监狱已失去威慑效果,甚至军法管制也不起作用。

一片兵荒马乱中,居民惶惶不安。被“拉壮丁”的家庭终日以泪洗面,蔓延的“粮荒”更让人寝食难安。不要说普通市民,厦门大学同样“食米及副食费亦极成问题”,校方想外出求援,但发现“存款且不足购买机票”。学生只好在墙上画漫画调侃:“半碗豆酱,众望所归”,“一块豆干,三餐计划”。

此时虽人口繁多,厦门市面却一片萧条。金圆券流通区域日渐狭小,迅速贬值。特务则抓紧活动。当时正在双十中学读高三的厦门市民洪樵甫一日突然被特务抓去,原因是时任厦门警备司令的毛森发觉洪的三个哥哥都在为中共做地下工作,但又抓不到人,只好把洪樵甫抓去,日日拷打,身上的皮都脱了。

乱世之中,倒也有自在人。时局变动给报童的叫卖增加了内容,他们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调侃:“民国三十多年来有几次碰到蒋总统下野,给我们卖几次号外,这是意外之财,非常之事,大家不必客气。”

不过,蒋介石是不会真的“下野”的。10月7日,“蒋总裁”来到厦门,召集驻军训话。汤伯恩也起来致辞:“一致拥护总裁,团结奋斗,相信我们的前途,绝对光明,革命必定成功。”

事情当然不会如“蒋总裁”所愿,国民政府继续兵败如山倒。蒋离开厦门没多长时间,就有了“新华社福建前线十八日电”:“福建东南沿海军略要地厦门岛,已于十七日上午十一时解放,守敌大部就歼……”

【国共:从炮战到“心战”】

1949年10月下旬,解放军进攻金门失利。从此解放军在厦门,国民党守军在金门,隔着窄窄的海面开始了数十年的军事对峙。

去了金门的许燕回不了小嶝了。在金门长大的他常常傍晚时跑到海边去看,父亲就在海的那一头,但他只能遥望,并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子。

从一定程度上说,解放战争胜利后全国开始了新的局面,但在厦门,战争并没有结束。直到上世纪80年代,厦门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军事色彩,因为这里是“海防前线”。

进攻金门失利后,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全国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朝鲜。待到1953年初,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毛泽东再次把目光转向台湾海峡。1954年,美国要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于是在9月3日,解放军以炮火突击金门,实施“惩罚性打击”。

4年后的8月23日,厦金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炮战,密集的炮火覆盖了两地。那一天下午5点30分,许燕正在金门放牛,一颗从天而降的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把许燕“炸”进了医院。3天后,医生对许燕实施了截肢手术,从此,许燕永远地失去了右胳膊。

13名厦门何厝小学学生在这场“八二三”炮战中“一战成名”。在密集的炮火中,他们帮助部队送水送饭、擦炮弹、接电线。后来,以他们的故事为蓝本,有了电影《英雄小八路》,该电影的主题曲《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后来成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今年63岁的何星赞是当时“英雄小八路”的一员,问他为什么不怕炮火,他说,因为有同学被金门打来的炮弹炸死了,我们要为他们报仇。不过,金门和厦门同讲闽南话,金门的一些居民,与何厝村还有亲戚关系。比如何星赞的妈妈出生在金门,在金门有很多亲人。这让何星赞们很矛盾:“我们擦炮弹,就是为了让炮击目标更准一些,把那些想打仗的(人)打掉,同时默默地祷告,平民百姓千万不要被打中。”

与炮战同时,厦金两地之间还展开了“心战”。1953年3月5日,厦门对金门广播组成立,向对岸的金门守军展开“攻心战”。半年后,金门方面如法炮制,成立马山广播站,向厦门方面“反攻心”。

这一场“心战”比炮战进行得更久。“八二三”后,厦金之间再没有大规模炮战,而是换成了象征意味更强的零星炮击。日复一日互相较劲的,主要是两地广播员的“嘴仗”。

厦门老市民吴世泽1953年就到角屿岛的对金门广播站工作。他回忆起来,“亲属喊话”是最有效力的。比如,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从闽南沿海拉走了许多“壮丁”,小嶝岛妇女张阿签的丈夫就是这样被抓走的,于是广播站就把张阿签请来对着金门哭诉:“某某啊,你走了那么久,怎么还不回来啊?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没有一个男人依靠,你让我怎么过活啊?”她的丈夫在那边听到,坐卧不安,终于找准时机,于一个腊月二十八的晚上游回了小嶝。

厦门的女广播员陈菲菲和金门的女广播员汤丽珠是“老对手”了。在广播里两人不时会“点名”,陈菲菲说,得知汤丽珠有个伯父在温州后,她和同事就把汤的伯父请来广播站,然后对着金门那边广播:“汤丽珠播音员请注意,你伯父要对你讲话了。”同样,汤丽珠也会不时“点”陈菲菲的名:“欢迎陈菲菲小姐起义反正,保证重奖重用。”

虽然“嘴仗”打得多,但时间久了双方也培养出默契,那就是一定不做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逢年过节还要互相问候一下。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当天,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海局势随后走向缓和,厦门对金门广播站于1985年率先停播,随后金门也停止了对厦门的广播。这一场“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广播战,作为一道“战地奇观”进入了历史。

【2009:“厦金海峡横渡”等了60年】

从敌对到对话,再从对话到互相往来,因为历史的特殊机缘,厦门这个东南岛城见证了台海关系的变革全过程。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许燕终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小嶝岛,见到了父亲。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情境:“我爸到码头来接我,我们好多人一起走出来,他一眼就认出了我,说:‘大呆,回来了啊!”

许燕回小嶝的当天晚上,父亲设宴招待了亲朋好友。晚宴上,许燕交给父亲一些见面礼,还有2000元美金。但父亲坚持不收。“他说‘我不可以拿你钱,我问‘为什么?‘我没有养你”。父亲的这个回答让许燕心酸不已。

许燕与父亲团聚的次年,父亲就过世了。过世时,父亲口袋里仍然揣着许燕执意留下的2000元美金。许燕后来才知道,隔绝这么多年,父亲每天都会到海边远眺金门,因为“儿子在那头”。

现在许燕选择常住厦门,他本来就是厦门人。面对过往,他的感受是:“(炮战)两边都有责任。就像两家人打架,跟我毫无关系。现在只能这样去理解,去想其他的不是多余吗?我住在这边,就是想了解当初那个样子,现在怎么会这样,(厦金)以后如果会好,对大家都好。”

吴世泽和陈菲菲还有他们的老广播员朋友,则在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正式启动后,先后到金门旅游。当地的老人都还记得他们播放过的高甲戏,甚至还有人能来几句厦门这边播放过的“革命歌曲”——吴世泽在心里说,当年就是他在广播啊。

如今在厦门的海边,敌对时期留下的碉堡成了环岛路彩色公路的点缀。2009年8月15日,厦金两地共同举办了“2009厦金海峡横渡”活动,“泳士”们从厦门椰风寨一个个游到金门双口。金门县县长李炷烽说:这一“渡”等了60年。他还说:“60年是一个循环,正好让我们重新开始,我们要忘记过去解不开的心结,重新面对一个共同的未来,这是两岸共同要思考的。名称并不是那么重要,实质才是人民所追求的。”

猜你喜欢

广播站金门厦门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厦门正新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下篇:九·一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