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建设
2009-01-18方风波
方风波
摘要:本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从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工学结合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课程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应该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呢?这正是当前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以高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建设为例,尝试对高职课程特色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
2课程概述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面向多媒体应用开发公司、出版社电子出版部、广告公司、电视台视频编辑部等相关企业的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3课程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
几年来,本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实训教学、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阶段。近两年,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本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颠覆式”改革和重新开发,形成了“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过程化”的课程组织、“实境化”的教学实施、“全程化”的学习评价和“产品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成果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在2009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中,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制作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多媒体作品获得一等奖,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课程特色进一步显现。
3.1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遵循针对性和适用性原则,即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据调查,多媒体作品作为一种直观、互动、形象的信息发布和传播载体,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使用。多媒体作品种类繁多,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再加上新技术、新软件不断涌现,似乎很难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及过程性知识是相对不变的。通过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课程组对“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本课程根据完成多媒体作品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基于行动体系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将原来由10个章节体系组成的课程内容,以精选的3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与重构。这3类项目是多媒体展示作品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交互作品设计与制作和多媒体课件作品设计与制作。其对应的真实工作项目分别是“荆州建设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荆州电脑城IT新产品电子杂志光盘”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这3个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和适用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情境的构建过程见表1。
3.2内容组织“过程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以上述3个工作项目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多媒体技术初学者到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排序,形成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多媒体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整性要求,对每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分解为6个工作步骤,每个步骤又由2~4个典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涵盖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详见表2。
3.3教学实施“实境化”
高职教学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职业实境”教学。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本课程实施“实境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硬件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途径,按照企业技术规范与标准,建立具备职业情境、具有多媒体产品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服务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本着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互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近几年,本课程先后建成5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4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和专家担任学生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二是教学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标准和规范引入课堂和实训现场,每个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境操作与训练中建构知识、内化能力。
3.4学习评价“全程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过程性、能力导向的综合评价。
本课程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基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课程3个学习情境的考核比例进行调整,其中,学习情境1占25%,学习情境2占35%,学习情境3占40%。每个学习情境由指导老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4个部分组成。指导老师主要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企业兼职老师侧重学生完成每个作品的功能、技术指标等内容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主要针对各小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内容进行评价;个人评价则是指学生对自己和组内其他同学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5工学结合“产品化”
工学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课程的模式很多,但不少都是停留在实训、实习等单边、浅层合作领域。本课程工学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项目完全来自校企合作开发的真实产品,企业从中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学校则可以促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效益明显;二是本课程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合作开发的多媒体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检验和认可。2006年以来,本课程教师与企业合作,指导或带领学生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本课程学习情境3“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课件大赛一等奖,“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作品获得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全国一等奖,“Flash动画实例多媒体教程”多媒体作品获得2008年湖北省电教作品大赛特等奖。本课程以真实项目产品为载体形成的工学紧密结合模式,受到行业企业和有关职教专家的好评。
3.6教学团队“双师化”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本课程5名主讲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75%;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为83%;3名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包括1名高级平面设计师、1名多媒体制作师和1名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2人,技术职称分别为高级技师和多媒体制作师,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良好“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本课程教学团队被湖北省教育厅遴选为湖北省首批省级教学团队。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为高职课程特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高职课程的特色可以从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排序、课程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才能赢得和其他教育一样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涵.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9-12.
[3] 王文槿. APEC职业教育新动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