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为习作教学注入活力
2009-01-18陈燕霞
陈燕霞
近几年我大胆地尝试了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色、影像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写作素养,从而逐步改变了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习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学生只能正襟危坐。从命题到训练,从批阅到评改,学生亦步亦趋,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自然就提不起写作的兴趣。但是,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盛,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有了多媒体的介入,那优美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为学生创造了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也创设了一个音像俱全的多彩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他们强烈的写作欲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显得活泼了起来,上作文课也渐渐地不再是头痛的事了。
例如在教习作《秋天的图画》时,先利用媒体播放介绍秋天的课件,于是在柔和的音乐与背景中展现在学生眼前是:凉爽的秋风是秋姑娘的手,缓缓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的叶子,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叶,把金色给了田野,把五颜六色给了菊花仙子……多媒体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也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从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要写给老师看,进入到想要迫切描绘秋天的最佳状态。
●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就命题作文而言,真实的材料是指导学生写作真实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但由于小学生思维角度的限制,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不够,生活积累贫乏,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模糊、零乱,自然就难以写出真实的且个性飞扬的文章。多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景、物、事等再现于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画卷,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例如,我在初次教“贴鼻子”活动作文时,学生只顾沉浸在紧张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个体的体验增强了,但对活动中其他同学生表情、动作、神态等情况却很少注意,尽管我在活动中已再三强调,但还是被学生抛于脑后,使“活动”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对最终的习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当我再次执教这一课时,就事先利用摄影机将学生的活动经过详细地拍摄下来,并注意点与面结合。指导习作时,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地播放其中的片段,甚至定格在某一瞬间。这样,学生活动时忽略的现在注意到了,没看清的现在看清了,体验不够的现在体验到了。当习作交上来时,每个学生都围绕“贴鼻子”这个事件,各有各的兴趣点,各有各的感受,特别是对人物、事件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如在眼前。
●借助媒体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习作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积累好材料。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更集中,观察的角度更全面,观察的时间更充裕。如我在指导写《我的××》时,因为学生身边的人和物都极为平凡,很难有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迹,学生觉得难以下笔。这时我就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抓细节、抓典型,抓常见却没留意的情境来解决“无米下锅”的难题。我事先用摄像机拍摄下农民在烈日炎炎下耕作的画面,老师认真地给学生上课的画面,家长骑着自行车在寒风中送孩子的画面,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画面,村里人们在清晨挑着担子、骑着三轮车赶往菜场卖菜的画面……并用录音机录下公鸡报晓和三轮车、自行车启动的声音,爸爸、妈妈在耳边叮咛的声音,教师讲课的声音……在教学时,我就把这一幅幅画面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各自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然后再次播放录下的这些声音,让学生闭眼听听,各自说说自己听到的、想到的,最后再让学生写。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写,有情可表了。
●借助媒体评析学生习作
要想让学生真实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在作文评析中指导学生怎样写真情是诱导学生抒“真情”的关键。为此,我借助电教媒体,针对学生习作,进行专题讲评。
如我在对《游狼山》进行讲评时,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就用摄像机将狼山的一些有特点的景物拍摄下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根据学生的描写,随机放映相关的画面,让大家对照习作进行评析,看怎样写会更好,会更吸引人,更能表达当时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中宣泄情感,倾吐真情。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思索,热烈发言,参与评析,发挥集体智慧,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达到的效果,是传统习作教学所达不到的。
总之,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给习作教学注入了活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