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2009-01-18徐桂凤
徐桂凤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西安事变》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通过屏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学生如身临其境,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历史是讲述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某些内容是比较抽象或复杂的,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往往难度很大,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解释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形象生动的音像、图片等再现历史,把书本“平面”的文字表达转化成“立体”的直观的教学对象,便于学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例如我在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含义,学生往往难以明白。我制作了动态地图《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先在地图上标示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位置,并在此位置作一个闪闪跳动的小火苗,然后陆续出示其他革命根据地及其小火苗,最后把众多的小火苗汇成一炬熊熊燃烧的火焰。通过这样直观而又生动的动态展示,学生就对毛泽东开辟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这一历史现象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提升教学高度
历史是一门人文因素非常丰富的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课堂信息含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课件将搜集到的文字、音像、图片等大量史料带入课堂,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真切的感受历史细节的真实,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思想上的认知感。
例如讲授《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其中“南京大屠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典型材料。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首先播放南京大屠杀录像,揭露这一事件的真相,让学生知道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侵略者残酷、野蛮、凶恶的本性。然后再出示当时《东京日日新闻》刊登的日军在南京进行杀人比赛的消息和日本军人日记中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述,让学生明白录像里的事情是真实的。最后出示日本教科书里对当年日本侵华的歪曲描述,播放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侵略事实,拒绝认罪的行径。这样就在丰富的历史信息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寓真理与具体形象的史实中,使学生自然产生憎恨侵略、珍爱生命、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维护世界和平等爱国情感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操和人文素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能和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