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 高效阅读
2009-01-18赵正清
赵正清
当下新课改所面临的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课文长、课时少,怎样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更好地领略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教学中需要长文短教。长文短教需要一种大胆取舍、善于取舍的智慧。一篇课文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与方法,训练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情感,领悟一种人生智慧,就是成功。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策略化需要取舍的智慧,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需要取舍的智慧,大量的阅读需要取舍的智慧。
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形成简约的教学思路
“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是相对于“繁复”而言。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说白了就是“取”与“舍”的问题。该取什么?该舍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好教学思路,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既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
何谓“切入点”?我的理解就是阅读感悟的起始点、突破口,也是阅读感悟的线索和媒介。长文短教应找准一个精当的“切入点”,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聚焦一点,洞照全篇。
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的能力也有很多,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全部得到解决。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单一教学目标。要把制订出来的几个教学目标放在一起比照,然后审时度势,抓住最适合学生完成的目标去探究,大胆取舍。
1写人、叙事为主的长文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重在写人,则应以人物特点为切入点。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主要通过几个事例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以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并涌起无限的爱戴之情。教师就要围绕主旨确定切入点,以突出阅读教学的中心。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把这样的语句找出来深入体会,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读书收获。”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深入阅读,使整个阅读过程整体性更为凸显。这样的阅读切入点,能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旨深入阅读,既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效果,又为突出课文的重点作好了铺垫。
写人记事的文章如重在写事,则可以事件的结果或通过事件说明的道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过程,如《穷人》等。当然还可以抓住中心事件和重点句、重点段落为切入点进行突破。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教学,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①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工夫?②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近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备课时我不停地读文本,并在网上寻找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李大钊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话跃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李大钊同志的源泉吗?于是,在课堂设计时我紧扣住“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体会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李大钊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被李大钊同志深深地感动了。
2抒情为主的长文如《金色的脚印》《最后一头战象》,一般可以选择感人的画面来作切入点进行突破。
3经典名著的长文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将相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可以以情节线索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能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开篇教学此类课文时,一般可以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情节的精彩处对全篇质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将相和》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用小标题概括三个故事,再说出三个故事的联系,然后找出核心问题:“蔺相如立功,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说明。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谈体会,理解蔺相如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国家和国家的尊严。师生形成共识“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二、找好品读细读的关键点,深挖教材丰富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但这仅仅是文章未成为语文教材的原本价值。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书里来,就具有了另一种价值——教学价值。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长文短教,不等于降低水准,不等于“深文浅教”,不等于蜻蜒点水、浅尝辄止。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品中感悟。
如《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我们可教什么呢?只要教师认真读读课文,就可以罗列出下面几个知识点:
1读悟结合,在了解战象有灵性、重感情的同时感受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文章对战象嘎羧行为的具体描写。
4学习给课文列小标题。
5抓住战象嘎羧生命最后历程的几个感人的画面,想象嘎羧的内心感受并进行练笔。
可见,这课的教学价值十分丰富,它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极大空间。但我们不能将教材的所有教学价值全部包揽解决,也不能想到什么教什么、什么好教教什么,那如何取舍呢?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战象在生命最后历程的几个画面入手,每个画面都铺垫了一个小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方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固然重要,但教师必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不能让学生泛泛而读,不能每个句子平均使力,就像走过场似的。那样的读只是浮在表面的读,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去体会。虽然文章中的句子都很感人,但哪些句子可以一带而过,哪些句子需要认真研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把握好取舍的尺度。”重点引领学生走进画面,聚焦细节,深入感悟。
画面一:战象英勇作战的情形和年老的嘎羧的对比。
这一环节,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想象战象杀敌的情景,唤醒和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战象的威风凛凛和排山倒海的气势,与年老的战象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进一步理解战象。
画面二: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做了哪些不同寻常的事?概括小标题。
画面三:重披象鞍。
这两个画面的研读,主要是引导学生批注文本,落实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从而保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当然其间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对话,如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精要总结、合理评价,以求生生、师生、生本之间的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