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潜叶甲和恶性叶甲识别及防治技术
2009-01-18张权炳
张权炳
柑橘潜叶甲和恶性叶甲过去只在-我国少数柑橘栽培区造成一定的危害,属于柑橘的次要害虫,目前在三峡库区,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和贵州等一些柑橘栽培区部分柑橘园普遍存在,有的危害还很严重,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降低柑橘生产效益,挫伤果农生产积极性,为了更好的识别和控制其危害,现将其危害症状、诱发严重危害的原因和控制方法等作一介绍,供参考。
1危害症状识别
1.1橘潜叶甲
1年一代,以成虫在树干的裂缝、地衣苔藓和树干附近土中越冬,次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取食嫩叶。呈缺刻状,同时将卵产于嫩叶背面,尤以叶尖和叶缘部较多,卵于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后,幼虫即蛀入嫩叶内取食,使嫩叶呈现较宽的不规则的弯曲的黄褐色虫道,虫道中间有一由其排泄物组成的较粗黑线,受害嫩叶易焦枯脱落,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是其主要的危害时期和症状。该症状与潜叶蛾幼虫危害的区别在于:潜叶蛾一般要6月份开始危害,其危害盛期在7—8月,以秋梢嫩叶受害最重,潜叶蛾危害形成的虫道较窄而弯曲,虫道中无黑线,而略呈白色,受害嫩叶多扭曲变形但多不枯焦脱落,个别受害重的冬季低温阶段可能脱落。当年蛹羽化后成虫(约5月下旬至6月)即上树取食成熟(当年春梢)叶片。把叶片吃成缺刻或将叶片吃去叶肉仅留下很薄的一层网状表皮,使叶片出现许多白色透明大斑,削弱叶片光合作用。
1.2恶性叶甲
主要以第1代幼虫危害柑橘最重。其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开始出现取食柑橘嫩叶成缺刻或孔洞,同时将卵产于嫩叶上,尤以叶缘和叶尖较多,初孵化的幼虫开始只取叶肉,留下表皮,成长幼虫则连表皮一起吃掉,使嫩叶成缺刻或小洞,同时幼虫还排出黄绿色粪便和黏液,负于背部,爬行时与嫩叶嫩梢接触后使其变黑,枯焦而脱落,嫩梢枯死,幼果期还有少数成虫取食幼果,使其产生疤痕或脱落,损坏果实外观或降低果实产量。
2严重发生的原因
两种叶甲以前一直是次要害虫,只在山地或近山地周围杂草灌木多的柑橘园零星发生,主要由于现在多数柑橘园是利用宜林荒山或丘陵种植,其生态有利于害虫,加之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农村缺乏劳动力。果农为节约劳力,节省成本,大多放弃地面土壤管理,任杂草丛生,危害虫提供了栖息和越冬条件,加之现在部分柑橘园不注意冬季翻土和清洁树干,更危害虫越冬和生存提供了较好条件,使得越冬基数增多。其次是由于农村劳力缺乏,柑橘一般都很少修剪,枝叶密集。加之树冠分枝低,部分枝叶接近地面,有利于害虫上树取食。枝叶密集和杂草多也不利于药剂防治:第三是由于过去分布范围小,危害轻不被重视,加之近年来柑橘红蜘蛛、介壳虫和粉虱等害虫危害重,果园用药多以防治上述害虫(螨)为主,很少针对叶甲等专门用药,故使该类害虫逐渐增多,成为主要防治对象。
3形态识别
3.1橘潜叶甲
又名橘潜叶虫等,属鞘翅目叶甲科。其成虫体椭圆,体长3.0-3.7毫米,头、前胸黑色,翅和腹部橘黄色,触角11节丝状,前3节黄绿色。后8节黑色,前胸背板密布细小刻点,每个鞘翅上有细小纵行刻点11行,后足腿节膨大,卵椭圆形,初产时为黄色,表面有网纹,近孵化时为褐色,长0.8~0.86毫米。幼虫:成长幼虫体深黄色,头和前胸背部褐色,长4.7~7.0毫米。蛹:长3.0-3.5毫米。淡黄至深黄色。
3.2恶性叶甲
雌成虫体长3.0~3.8毫米,长椭圆形,头、胸和鞘翅均为黑色有光泽。口器黄褐色,触角11节,前胸背板有许多细小刻点,鞘翅上有10行纵行小刻点。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足黄褐色,后足节发达。卵:长约0.6毫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后变黄白至褐色,表面有黄褐色网纹。幼虫:老熟幼虫长约6毫米,头部黑色,胸、腹部草黄褐色,前胸背板有2块半月形硬皮板。中后胸两侧各有1黑色突起,胸足黑色。幼虫背面常负有灰绿色粪便和黏液。蛹:椭圆形,长约2.7毫米,初为黄色后为橙黄色。
4发生特点
4.1橘潜叶甲
大多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皮裂缝、地衣、苔藓和树干附近土中越夏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活动,取食当年春梢叶片,并开始产卵于嫩叶背面,尤以叶尖和叶缘处最多,每雌成虫可产卵58~845粒。卵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至甜橙初花时达盛期。此时是防治最好时期,幼虫孵出后即蛀入嫩叶内取食叶肉,一般幼虫食料缺乏或叶片干枯时,幼虫会钻出虫道再潜入新叶内取食,幼虫一般一生要换1次虫道。幼虫老熟后即随受害叶掉到地面,咬破虫道出来在树干周围的表土中作蛹室化蛹。其蛹期约10天。蛹羽化为成虫出土后即上树取食柑橘成熟叶片,常将叶片的叶肉和叶背表皮吃掉,仅留下叶脉和很薄的表皮,使叶片呈现很多灰白色透明斑,有时也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当代成虫盛发期,之后即进入越夏和越冬。成虫善跳跃。成虫有假死性,遇惊扰时即可坠地或跳跃逃逸。一般山地或近山地且附近灌木杂草多的橘园发生多危害重,果园管理差,地面杂草多,树干地衣苔藓多,树皮裂缝多等,均有利于害虫越冬和上树取食,故受害重。
4.2恶性叶甲
该虫随各地温度不同,一年可发生3代以上,但各地均以第一代发生多危害柑橘最重。其余各代发生很轻。该虫以成虫在树皮裂缝内、地衣、苔藓和卷叶等处越冬,次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并取食嫩叶和产卵,卵多产在嫩叶背面。尤以叶尖和叶缘处,常2粒产在一起,产卵处微呈黑色。初孵幼虫多在嫩叶背面取食叶肉留下叶表皮,大幼虫则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幼虫喜群居,其背上的虫粪和黏液易污染嫩梢嫩叶,使其变黑枯焦,受害重的嫩叶很快枯萎脱落,嫩梢变黑枯死。幼虫老熟后沿枝干下爬至树皮裂缝、地衣、苔藓、孔洞内和距树干周围0.5米内土表1厘米处化蛹。成虫有假死习性能跳跃。在重庆北碚越冬成虫产卵盛期为4月中下旬,约比橘潜叶甲早1周左右。卵于4月下旬进入孵化盛期,故它的第一代幼虫盛期与橘潜叶甲基本相近,有时两种混合发生。柑橘园管理差。地面杂草多,树干上地衣、苔藓多的为其提供了化蛹和越冬条件,使虫口基数多,发生多,危害重。
5防治方法
(1)作好柑橘园管理,消除园内杂草、树皮裂缝和地衣苔藓并堵塞树洞等,减少越冬和化蛹场所,恶化其生态环境,可减少越冬基数。剪除接近地面的枝叶可阻止上树取食。(2)冬季翻耕园土可破坏和减少害虫越冬场所和增加害虫机械损伤而死亡。(3)5月份橘潜叶甲幼虫入土化蛹时中耕园土可破坏其化蛹场所和增加幼虫和蛹机械死亡。(4)当恶性叶甲幼虫老熟下树化蛹时,在树干上用带泥稻草捆扎住,诱其幼虫在草中化蛹。然后在害虫羽化前解下泥稻草烧毁以杀死幼虫或蛹。(5)在成虫盛发期利用其假死习性,可在地面铺上塑料薄膜等后再剧烈摇动柄冠使成虫落在薄膜上,迅速收集成虫烧毁。橘潜叶甲幼虫危害盛期及时清除地上被害落叶烧毁以消灭其中幼虫。(6)抓好越冬代成虫出蛰盛期和第1代幼虫期的化学防治:具体时间是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枳砧甜橙初花时),各喷药1次。如果以橘潜叶甲为主的柑橘园,最好在5月中下旬当年羽化的成虫上树取食时再喷1次药。主要药剂有:20%甲氰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还可兼治柑橘红蜘蛛等叶螨类,其他药剂还有25%奎硫磷乳剂或40%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如田间柑橘红蜘蛛发生多时,喷药时最好加20%哒螨灵1500倍液或5%尼索朗2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