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家反观福建“平潭开发”
2009-01-18钟岷源
钟岷源
要吸引台商,就要想想台商的角度。海西区也好,平潭实验区也好,不能当你设计完后,就开动宣传机器,所有来台湾的人,开论坛搞研讨,开口闭口都是你单方的想法。
平潭之于福建,正如福建之于全国的前沿地位。这个离台湾最近的大陆县份,是福建的第一大岛,东距新竹仅68海里,陆地面积为厦门的两倍。1996年作为对台军演的岛屿,如今却快速地演变成福建省的“对台特区”。
去冬今春,福建省高层陆续视察此地,酝酿此岛的开放开发问题。此后,省发改委被指示牵头进行“平潭岛实验区”的政策调研。5月5日,省政府为此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相关议案。9天后,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据此,平潭岛的开发有了政策的依靠。
8月10日,副省长陈桦率团访台,当她宣布十大惠台政策时,首推“平潭开发”。9月8日,福州市代市长苏增添在厦门举行的第13届中国投洽会上撩起“未来平潭”的面纱,向海内外正式公布12项新政策。
作为“海西战略”的重大项目,福建的用意是要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甚至提出要与台湾方面“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同受惠”。同时确定“实验区”的功能定位是:“开展两岸合作特殊政策试点;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海岛旅游城市;形成台湾高端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建成海峡西岸新兴海洋产业开发基地。”而“全岛封闭式管理的自由港市”是平潭发展的方向,该区域有望率先实现台胞进出免签证,台湾车牌汽车直接上岛,新台币自由流通甚至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现在,省市为此的建设几乎如火如荼。资源导人,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的投入在2020年之前将达数百亿元。“实验区”管委会主任杜源生说:“我们要大胆尝试,我们是提着乌纱帽往前冲。”
这样的氛围之下,该县一年前刚刚完成的规划被宣布失效,新的蓝图以超前20年的标准来设计,目标是从现在的39万人口的小县城升格为3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成为一颗“海峡明珠”,“比厦门还厦门,比大连还大连”。
尽管规划者再三强调,“对台特色”是该“实验区”的重中之重,但现实是,对于平潭的动作及热烈氛围,并没有太多地牵动岛内业界的神经,并引起台湾方面的共鸣,甚至还有不同的声音,就如日前本刊记者采访的两位专家所说。
他们当中,一位是历任台湾“总统府国统会”研究委员、“国安会”副秘书长,现为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的张荣丰教授,另一位是台湾综合研究院研三所所长戴肇洋先生。两人的研究专长均为大陆的经济发展。
是不是福建一头热?
戴肇洋:平潭对台湾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我持保留态度。会吸引多少人过去?当然会有一些,但指望整个的产业过去,我看很难,现在台商要过去的都过去了,他们在大陆要布局的都布局好了。其它的,当然还有,但他们投资的选择比以前更大了。
有些台商本身就不是搞转口贸易的,比如旺旺集团,它的总厂就设在湖南,总部从台北移到上海,它是做内陆市场的,不是做外销的,所以就不一定非要选择在沿海。还有像福州青口的东南汽车,经过多年的经营,它在那里都成规模了,形成了汽车城,也就不可能移到平潭去了。我看平潭的位置也不是核心的位置啊,就在两岸间,离台湾近些,就靠这点来吸引吗?会不会太牵强了?
你说平潭要成为台湾高端产业转移基地,我就不知道平潭现在能承接台湾的什么东西。长期以来这里就没有产业基础,周围也没有产业链。先前是以农渔业为主,现在一夜之间就要脱胎换骨,不切实际啊。你说台商对平潭会有多大的兴趣呢?感觉会不会是福建一头热?
交通方面,长期以来平潭往福州都要乘坐渡轮,狭小的滚轮码头常常排起“长龙”,在这里投资的台商自嘲为“三等公民”——等车等船等人。
两岸签订ECFA和MOU后对海西及平潭的影响,这方面,厦大台研院李非教授很有体会。他认为,台湾与大陆签ECFA、MOU,目标太过宏大了,最好这些都在福建“先行先试”,发展好了,再向别的地方推广。他解释说,闽台有天然的地缘关系,福建人口8000万,GDP与台湾差不多,虽然国民收入低些,但市场很大。应该说,李非的观点,理论上可以,他的意愿也代表了很多福建人的想法,就是想集中更多的台湾资源到福建,但对台商而言,他们是在商言商啊,看的是效益,而不是理论。
所以说,事情要做清楚啊,一定要借力使力,但平潭的力在哪呢?
若把现在的平潭开发与当年的深圳特区相提并论,也有偏颇。即使给你自由贸易港的牌子,要想得到当年国家投入支持深圳发展的钱,很难,而靠台湾也靠不上。
另说海峡隧道吧,虽然已列入交通部的长期规划,建设线路之一是平潭到台湾新竹,但这样浩大的工程不会那么快,从全球来讲,两个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和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它们才二三十公里呢,也搞了几十年,何况台湾海峡地形复杂,是“黑水沟”,短期内可做吗?还是墙上画画,纸上谈兵而已。
张荣丰:就是要开海底隧道,也要看有没有经济效益,我为什么要花半个小时开车到平潭,我的生意在北京,坐飞机去可以了,也没必要绕到平潭。
平潭期望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海岛旅游城市,但旅游资源在哪里?有那么丰富吗?我去日本御木本珍珠岛,那里也就是一个小岛,可是它的机场、饭店都很漂亮。岛上有珍珠养殖的示范工厂和珍珠博物馆,游人可以观赏珍珠的制作过程和海女的潜水作业,有华丽精致的珍珠工艺品以及各种价位的珍珠饰品可采购,在鸟羽水族馆中还有800多种海洋生物在自然的环境下被饲育,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及度蜜月的情侣,人们看到什么都觉得好玩,平均都会玩个两夜三天。
平潭要筹划旅游,提出“要比大连更大连”,那和大连相比,是大连好还是平潭好呢?我就会选择啊,大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平潭的比较优势又在哪?
设计政策有否考虑对方需求?
张荣丰:我研究大陆30多年了,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大陆的朋友还经常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来设计政策,这样的决策,基本上还是我定了目标,就不管对方的需求,不考虑对方想什么。从西方经济学来讲,那是注重人的需求开始的,我举例说,比如远古时候,有个人做了支很精美很有创意的钢笔,这在石器时代,肯定是很了不起的事,然后就拿去卖,可是没人要啊,为什么,因为那时它还不实用,你认为很珍贵,但人们没有这个需求啊。
我无意批评平潭的政策,但我要提醒的一点是,要多站在台湾的角度想想,看看台商有什么需求。台湾与大陆签ECFA和MOU之后,投资为什么要限制在海西呢,哪里有钱挣,就会往哪里去啊,上海有更好
的机会,就不会局限在海西。
我的同事史惠慈女士对海西区研究评估后,说海西还有很多的基础设施不够,这样就会把台商拿到那边去开拓一个边疆一样。我的意思是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决策问题还带计划经济的思维,那时还说得过去,就如邓小平也碰到这样的障碍,他就排除众议,但现在面对开放的世界,要发展经济,就要按市场经济的套路来办事。
比如说,要吸引台商,就要想想台商的角度,再来想福建的角度,在这中间找一个共同点,来设计政策。海西区也好,平潭实验区也好,不能设计完后,就开动宣传机器,所有来台湾的人,开论坛搞研讨,开口闭口都是单方的想法,大家坐在一起,都比较客气。对你说的,我就附和几句。
落实到企业,那就更加务实了,我这企业在昆山更挣钱,就不会因为你的宣传就投资海西,所以,我给大陆的朋友建议说,对台政策,一定要多多考虑对方,若总是想着自己,那就不行了。
老实说,现在对平潭的前景,我还看不到,台湾人也没什么了解。我是觉得,大陆加入WT0后,从华北到华南,大陆沿海地区的经济都一体化了,加上对WT0的承诺,国民收入日渐提高,这样的背景下,过去台商登陆找工厂,现在他们是找市场,所以,他们不会局限投资的眼光,他们要看自己的需要。所以,我说要重新了解台湾。
有何筹码吸引台商?
戴肇洋:现在平潭正在投入一些公共建设,这是基本功,但从发展产业来讲,有没有配套的链条吸引人?一个产业不是一家企业,产业发展,要有相对的外在条件,比如石化产业,要有上游厂下游厂,要有产业链。又比如搞高科技的厂商,过去投资,发现上中下游供应链及人才、研发等,珠三角长三角比平潭更加完善,当然要选择一个有利的地方来发展,哪边风险比较小,就去哪边。
所以说,虽然硬件在发展,但有多少筹码拿出来?搞基础设施,要丢钱很容易,但在丢钱之后呢,谁来啊?不要硬件弄好了,没人来,那就成了“蚊子馆”了。
即使硬件改善了,软件又怎么办呢?海西定位了10个重点产业,比如石化、机械、电子等,海西毕竟是大陆的国家战略,大的布局在厦漳泉一带,那么,平潭的战略定位又在哪里?特色在哪里?现在要弄个自由贸易港,货物从哪里来呢?腹地在哪里?想当年高雄也想这样,局限在高雄,一是没腹地,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之后,没货物了,所以没发展好。除非平潭能像香港一样,有珠江三角洲当腹地,并且完全搞另外一套制度,在管理上,除了台湾,对各国都可以,不仅自由,还有很健全的法制,做很多的转口贸易。还有,原台湾桃园县长朱立伦搞的那个桃园航空城,炒的是“机场城市”的概念,它以桃园机场为核心,不仅仅有运输功能,同时也拓展消费、会议、展览、购物与住宿等需求,打造新市镇,这思路对平潭也有参考意义。
张荣丰:从投资来讲,不是说,我的祖先来自福建,我就要无条件地把我的钱丢到福建去。“特殊政策试验地”,我要问的是,平潭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如果要把高科技移到平潭,那我一定会先想到上海,不会去平潭,因为高科技,要有一整套的行业跟进来,要有群聚,那平潭比人家更有优势吗?现在的台商,他们是看整个沿海,他们搞加工的时候是看一个点,搞市场的时候是看一整片。
老实说,福建与广东同步发展,但福建就比人家慢,台商在福建第一波登陆,后来就西进北移了,福建的发展环境还是有很多要改善的地方,现在制订的优惠政策,还是作为制造基地的优惠,海西要帮助台商的重点不是设厂,而是进入市场,帮助台商开拓市场。
就像5月份的广西团,11月份的江苏团,连战、吴伯雄请他们吃饭,那都是表面上的热闹,实质性的牵动台湾业界的是采购和合作。广西的马飙主席就带了1500多人访台,采购70多个项目1.7亿美元,江苏的梁保华书记更是带了3000多人,70多家企业对台采购订单达41.3亿美元,还签下年度双向旅游10万人次的合作计划。照理说,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地缘血缘的优势,福建的动作和气魄应该更大一些,从建设海西区的需要,也应该这样。
把平潭塑造成另个香港?
戴肇洋:说平潭与台湾“共建共管”,我看是不可能的事,请一个台湾人过来管理,可能吗?毕竟,政治因素很复杂。
对于试验一些特殊政策,我想不出在平潭能搞什么的特殊政策,除非塑造成另一个香港。真的就面对一个台湾,目标也太小了,能吸引多少人过去,格局不大。你是后发嘛,就要有更加吸引人的条件。另外,在一个平潭岛内,搞两种制度,台湾一个模式,大陆一个模式,这就怪怪的。一个岛内搞一国两制,那是很荒谬的,说让台商要有回家的感觉,但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怎么碰撞?人的追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差异,要么都开放,成为真正意义的自由岛,生活起来就像香港百姓一样,这要一种完整的制度。
张荣丰:我是觉得“共同管理”有点意思,大陆的几个特区,我都有研究过,以前对外商没有什么共同管理的。所以平潭有点创意,要请人,除非这人是台湾的代表人物,比如原先是科技园区的主委,总要有些名气吧,但现在台湾没有偶像了,民主社会淡化了这些东西。不论是另搞一套制度还是请个台湾人,其实这对中国大陆没什么困难的,讲得白一点,只有台湾担心被大陆吃掉,大陆从来不会担心会被台湾吃掉。因为大家都把统一的问题看得很政治,但对老百姓来说,考虑最现实的,就是统一后我的生活会不会比现在过得更好。希望把平潭开发成台湾同胞习惯的、乐于来投资、创业、生活、就业的“一国两制”下的特区,并搞个台湾人过去一起管理,当然可能啊,但只有这个人没用,要有诱因啊。不过,现在能这样想,本身就进步了,这点难得。
就在本刊记者访问张戴两位专家之前,9月3日至9日,被视为马英九经济智囊团的“台湾竞争力论坛”4位核心成员,受邀专程赴闽考察海西,而平潭的行程,由台方主动提议。4人返台之后,在“立法院”召开了“海西经济区考察结果说明会”,考察团成员——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报告说:“此行考察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感觉到当地政府发展的企图心,官方人员与研究员反复重申,海西经济区所代表的先行先试的优势,并且也有助于海峡经济区的形成。”考察团团长谢明辉补充道:“目前的各种设想仍属海西单方面的意愿,与台湾沟通不够。就像打隧道一样,你那边打,我这边打。”
谢明辉以岛内专家的视角反观海西及平潭开发,与张荣丰、戴肇洋实有相通之处,有些话,虽不悦耳,却有参考之效、建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