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缩短新教材中跳跃性思维的跨度
2009-01-18陈炼
陈 炼
小学生刚跨入初中的大门,对初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很不适应,再加上初中和小学学习内容上有很大的脱节,尤其是数学,所以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初中数学老师的首要任务,如何应用好新教材,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是我们首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新教材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思维跨度特别大,要求能力性太强,它不像老教材那样注重知识的体系与完整,而注重探究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说:它侧重于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而淡化知识的系统性,有吋甚至章节与章节之间毫无联系,因而在内容上显得跳跃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同时选题有些超越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感觉过于抽象、遥远,所以如何缩短课标与学生思维的差距,如何缩短跳跃性思维的跨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并应用于生活之中,我本人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阅读数学,勤思多想
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曾指出:“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是爱好文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是离不开阅读的,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数学,它和阅读文学不同,必须学会逐字逐句去理解和挖掘其中的条件,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达到对题意的本质理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新教材而言,已不再强调数学概念的准确性,而重视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数学,挖掘蕴含的数学规律性,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学好数学,使数学新教材的改革木标得到落实,使表而没有关系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使数学不再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变过去“讲练结合”为“读讲练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导学”教学思想。
二、设置直观情境,化抽象为具体
荷兰已故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知识的大树来源于普通的常识,设置直观情境即应更加接近日常生活,它有两种设置方式:
1教师设置教具,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接走进去,从而感受直观效果,淡化难度,我认为这确实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确实有非常明确的效果值得继续使用比如在新教材中初次接触“垂直、平行”,首先我们教师要带他们走进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如桌面的邻边与对边等知识黑板的邻边与对边,学生非常容易理解,而我认为为了适应新教材中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教师更应该重视如下设置方式:
2让学生自己创设直观情境,体验直观教学所产生的过程,真正去感受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旁观者、被灌输者,例如,在新教材的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立体空间图形较多,而学生对几何图形接触不是很多,还不具备去理解和想象空间图形的能力,所以应考虑怎么样让学生走进图形中去,我让学生动手完成所需要的图形:正方体、长方体、二棱柱、圆柱等,让他们通过制图去真正理解图形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图形特有的特征,在截面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出不同形状的截面,总比学生仅仅靠观察印象深刻得多,理解透彻得多。
三、创设过渡,顺其自然
新教材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题型与内容的跳跃性很大,梯度跨度也很大,例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代数式》中,而例2与例3要求跨度比较大,它不但要求列出代数式,还要求用不同数字代替字母求值,但下一节课的内容才是“代数式求值”,并且这两个例题对于刚认识代数式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个困惑,我创设了一个仆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例题:一个人的体重等于身高(米)减上100再乘以2,首先让学生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学生特别有兴趣,也没有什么难度,再设某一名同学身高为a米,用代数式来表示体重(千克)为:2(a-100)千克,进一步让学生求出其父母的体重,学生非常有兴趣,如此再解决这两个例题就不会很吃力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找感觉这种跨度不仅仅这一节才有,所以经常创设一个过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得出会很轻松,教师教得也不至于很累,当然这个过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理解而且要紧扣例题,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贴近生活,拉近距离
新教材又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型多,对生活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且各科知识的综合性强,所谓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实践面不广,而课本上很多题型过于抽象,距离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所见所闻有一定的差距。例如,课本有一道题列出了几个国家的首都同一时刻的时差,结合了地理的知识,学生对于什么是早什么是迟不是很理解,我在讲解过程中以东京为例,若北京为上点则尔京是几点?很多学生认为是六点于是我就让学生一个站东一个站西,代表东京和北京,问:如果太阳从6点升起,那么谁先到达6点?学生很自然答东边的,而这时西边是几点?学生不难理解是5点,顺其自然地问:当西边往前走一小时到达6点时而东边怎么样?学生不难理解也往前走一小时到达7点,所以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人、物、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难题也就不难了,这就是数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教学思维由必须改革,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多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主动思考,动手参与,多提倡合作性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教材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