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文本课题的研读 实施返朴归真的教学

2009-01-18平智炜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行文文题题目

平智炜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文本教学受到诸多教师的重点关注。导入的设计真可谓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有的让学生分小组演示,介绍预习中所查找的资料;有的精心准备视频音频,以声画效果来营造情境;有的结合生活热点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还有的故设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说这些导入设计,教师都是很花费了一番心思的,有的也效果颇佳。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师的导入设计与教材及教学要求缺乏关联,或故弄玄虚、或本末倒置、或隔靴搔痒、或不知所云……他们设计教学导入并没有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而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追求所谓的创新,因此看似丰富多彩的导入设计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将学生引入文本的特定作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心浮气躁的表现,我颇感忧虑。成功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入文本、并使之沉浸文本,用心感悟文本的精妙之处,不但品味、学习文本的典范语言,而且努力体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感与思想。而要达到这一境界,不是靠一些繁复花哨、热闹喧腾的外在形式,而是依赖于文本本身的文字魅力。于是,我想到了文本的题目。

以正在试用的上海初中语文新教材为例,不管是在单元设置上,还是在篇目选择上都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在保留一大批名家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为数不少的当代作家作品以及诸多时文美文。这些文章不但在语言、行文上颇具特色,而且几乎每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有一个值得我们咀嚼品读的好题目。原本题目应该是教师在教学导入时重点关注的点,但可惜的是却常常被教师们所忽略。其实,只要你深入而仔细地阅读文题及文本,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解读文题对整个文本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

1 解读文题,能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文本的题目往往极具概括性,寥寥数字已将作者行文所记叙的故事情节展现在眼前。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进行咀嚼与体味,就能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本有整体的认识,大局在握,理解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了然于胸。例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其中“窃读”一词已将文中人物与众不同的读书方式道了出来,不是光明正大地买书看,也不是气定神闲地借书看,而是偷偷地、避人耳目地“窃读”,且题目中的“记”又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因此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读出课文是记叙了主人公特殊的读书经历这一主要内容并不难。而《诺曼底号遇难记》、《屋内旅行记》、《牛仔小镇记趣》等课题也与之类似。再如《巨伞下的城市》一文,从题目可知,作者要介绍的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它被一把擎天巨伞覆盖着,并且学生也可由课题引发一些思考与猜测——为什么这个城市要覆盖这样一把巨伞?这个城市有多大?这把伞是如何撑起来的?等等,学生不但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激起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蒙特卡罗的不眠夜》、《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开花的课桌》、《妈妈的帐单》等都能通过这一解读方法,很好将学生引入文本的学习。

可见,只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用心揣摩,就一定能对正确解读题目的意思,进而初步把握文本内容,引发阅读的兴趣,找到思考的支点,为整体感知文本打下基础。

2 解读文题,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情感及思想

文本的题目常常渗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表现着作者的褒贬扬弃,只要细细体味,就能品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思想。有时,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常常在题目中运用感情色彩明显的句式,例如,《哦!冬夜的灯光》中的一声感叹,将作者对那次特殊的冬夜出诊经历的感动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提问引发思考,表达出了鲁迅坚信中国的脊梁是那些“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洋溢着一股自信与坚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一假设的口吻道出了海伦·凯勒人生的梦想,这分明是一个残疾人永不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以人物语言为题,将伦琴发现X 射线时的激动与惊喜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产生强烈的印象;《你一定会听见的》则以如此肯定、率真的语气口吻道出了孩子所感受到的奇妙世界……

有时,作者还在题目中使用情感态度明确的修饰词语,例如,《永远执著的美丽》一题中,以“永远执著”将袁隆平献身科学的毅力和精神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佩;《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读后让人感到鸭嘴兽给人类带来的烦恼,告诉我们大千世界有无数奥秘等待着我们去解开;《最好的顾客》一题,让我们读出了主人公为自己买花圈的无限辛酸,他是最好的顾客,也是最好的人;《真正的英雄》则洋溢着美国前总统对献身科学的勇士们的无限敬意,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感动……

作者在为文章起题时,往往倾注着自己的情感,竭力想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明白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因此,从题目所用的句式入手,或者从指向明确的修饰词语切入,我们都能逐渐体会到作者在文题中所融汇的情感,以及作者借助文题要传达的观点和看法。

3 解读文题,能够理清行文构思的线索

有的文本题目如同串起所有情节与片断的珠线,一贯到底,清晰可辨。例如,散文中虽然枝节颇多,但总有一条贯穿行文的线索,使得“形散神聚”的特点始终如一;说明文中则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或现象展开,将相关的知识呈现眼前。而这一条线,几乎总是与文章的题目紧密关联着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就是以对某一自然现象的疑问为题,然后全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线索清晰,所说明的内容十分集中;《稀粥南北味》从题目可知,张抗抗回忆了伴随自己成长的有关稀粥的生活画面,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稀粥的变化,流露出对稀粥特殊、深厚的情感,由于这种情感与作者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而题目已将行文的线索明白地告诉了读者;沈致远的《从螺丝钉到生命的奥秘》,将一种极为普通的自然存在与充满奥秘的科学发现联系在了一起,也是将作者展开思索的思路告诉了读者;《警惕生物入侵》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地以要引起人类警示的话题为题,发人深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通过题目告诉大家,鲁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两处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蕴涵其中的情感看似平淡,实则极为丰富……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我只要一个像你的女儿》、《俄罗斯性格》、《跨入幸福之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等文题都具有上述特点,让你一目了然,准确把握作者行文的线索和谋篇的思路,准确切入文本,对文本有正确的把握和理解。

4 解读文题,能够沉浸文本所营造的情境

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情境,而文章的题目有时就能起到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奠定基调的作用。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其中“花儿”的儿化音以及“落了”一词读来让人感到一种忧伤及感叹,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了作者面对父亲病逝、回忆父亲教导自己的点滴片断时的心境;《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题,在“罗布泊”后以逗号断开,结合“消逝”一词,不难体会到作者面对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所产生的深深的忧虑及反思;《走一步,再走一步》则满怀着坚定,读题即让人感到文中所洋溢的那种精神和毅力;《为你自己高兴》分明表达着一种由衷乐观和自信,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这难道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吗?《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则让你感受到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和自豪,一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众多的课题,虽然语言并不繁复,但读后却能让你感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之感,能够很快沉浸到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更好地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

与此相似的题目还有《为我唱首歌吧》、《乡愁四韵》、《记忆中的父亲》、《故乡在远方》、《密室日记》、《离别的礼物》等。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地从题目入手,就能读出非常丰富的信息,若将此法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不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况且引导学生读题,让他们学会从文本本身中寻找理解突破口,这也是培养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途径之一。其实,作为教师,有时并不需要每节课都去找一些可有可无的媒体资料,不需要花很多力气去制作一些实效并不明显的导入课件,只要我们教师多用几分钟读一读题目、再读一读题目,相信从中获得的信息足以引导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要戒绝浮躁、要摒弃那些外在的形式,实实在在地引导我们的学生多钻研课文,而注重文本课题的研读,不正是让语文教师的教学返朴归真,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本源吗?

猜你喜欢

行文文题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文题
追根求源
文题
文题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短文改错中行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