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能理财,父母成徒弟
2009-01-17霄亮司雪
霄 亮 司 雪
我叫安轶,要说我和其他孩子胃什么不同,那就得数我的独一无二的金融头脑了。我十三岁开始关注金融商场,15岁买基盒,16岁买股票,17岁炒黄金,现在又准备涉入期货:呵呵,我老爸,老妈的那点家底全拿来给我练兵了。
我教妈妈盘活存款
那天,我老妈点着计算器把家里那点存款数了一遍又一遍。唉,女人就是过于谨慎,点钱,钱就能变多了么?“老妈,你要学会投资理财,金山不是存出来的,资金要盘活!”“小孩子,懂什么理财?”老妈合起她的账本,在我头上狠狠敲了一记。
2003年11月,沪指降到1307点,创4年来的新低。我又一次抛出我的理财观,告诉妈妈现在的股指已经跌无可跌了,是入市的好机会。妈妈瞅了我一眼,差点没把巴掌落我头上。2004年2月,股指蹿升300多点,妈妈有点后悔,开始拿正眼看我——难道咱儿子还真有经营天分?
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把我叫到面前,郑重地对我说:“儿子,我们决定让你当我们家的理财规划师。你可要好好干哦!”我知道,爸爸妈妈的工资都不高,这点余钱还是妈妈精打细算攒下的,我要不好好操作,就对不起这个家。14岁的我,就这样扛起了家庭理财的重任。
2006年4月,基金公司给妈妈发来一条信息,说她所买的基金即将分红。妈妈算了算,所分红利远高于两年期的银行利息。不仅如此,除红利之外,基金净值还有30%的增长呢!这回,老妈不仅彻底服了“密”,还正式拜我为“师”,学习资金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平时,我和老妈去图书大厦买书,我买的都是《羊皮卷》、《拯救亚当-斯密》、《沃伦·巴菲特传》之类的书,当然,我也喜欢买《洛克菲勒》、《寡头》和《水煮三国》。老妈也想学点经济,我推荐她先看《沃伦·巴菲特传》。这是一部阐述巴菲特管理资金和引导民众之模式的书,也是一部经济入门的好书。大概是因为妈妈不懂经济的缘故吧,她觉得这本书文字很艰涩、很难懂,就问我:儿子,你是怎么看下去的?呵呵。妈妈哪里知道,从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之声·财经阅览室》开始,我已经听了数十部这类经济专著了。这种传记式的经济书籍,早就难不倒我了。
听广播、看电视财经节目,读财经书籍,我也没忘银行里的那些花花绿绿的折页们。有时放学我到银行里去拿一些,有时让妈妈顺手牵羊地给我带一些回来。现在,我都积攒了满满一箱子折页了呢。
我有了自己的股东账户卡
2007年,市场上基金卖得异常火爆,我警告尝到甜头的妈妈:“妈,您千万不要把手里的钱都变成基金。我们只能拿50%的存款购买基金和用于炒股票。”我告诉妈妈。人活着首先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投资,所以既要重视投资的收益性和安全性,更要重视资金的流动性,手里一定要有三个月到半年的生活备用金和一定比例的银行定活期存款,急需的时候,能马上去
投资眼光填报高考志愿
到了要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了,尽管早在15岁时,我就确定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领域——金融,而且也把目标定在西南财经大学。可是。在这个经济极其火爆的年代,金融专业倍受家长和学生们的热捧。金融专业,尤其是名校金融专业的录取线会飙升到什么程度,谁心里都没有底。
填报志愿也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每个人都渴望风险最小、收益最丰,成为最大的赢家。几年来的炒股经历让我明白,控制风险是获胜的重要一环。
想过这些后,我跟爸爸妈妈商量,对志愿进行调整,决定将一本一志愿一专业“金融学”改换成“保险”。因为保险专业的平均录取分比金融学低20分左右;过去三年报考金融学的人数是招生人数的10倍以上,而保险只是2~4倍;无论是分数还是热度都明显抵于金融学。套用股市上的术语,“保险。可以说不仅“业绩好”,而且“市盈率低”,是还没有被市场认识和充分挖掘的价值洼地。同时,?保险”属于金融的分支学科,在我国尚属朝阳产业。
最终,我如愿以偿。录取结果出来后,妈妈直夸我有眼光、会计算。原来,当年北京地区报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分数奇高,除了保险专业。其他的四个志愿专业,一个上不了!也就是说非保险专业莫属!
这就是我,一个精于“计算”的新时代少年。银行取。
听了这些,妈妈很高兴,说我年纪轻轻。却能保持清醒和理智呢。
有一天,我试着买了一盎司黄金,没想到很快就涨了,我知道,这是妈妈在让我“练着玩”,在玩中储备投资的经验。在“玩”中承受金价下跌的压力,在“玩”中巩固兴趣、培育优势、锻造成材。
2007年2月14日,刚一放寒假,妈妈就把我拉到银行,这天是我的生日,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是一张属于我自己的股东账户卡。我非常高兴,不仅因为我是年龄最小的正式股民,重要的是这是妈妈对我理财的肯定,是对我过去这几年努力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