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点导读(一)

2009-01-17喻天望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1期
关键词:母爱男孩小说

喻天望

美点赏析

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认为微型小说应当具备三个要素: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再叫一声妈妈》无疑是一篇典范的微型小说。本文最大的美点是构思精巧。篇幅虽然短小,情节发展却曲折多变,摇曳生姿,结尾更是出乎意料而耐人寻味。开端,作者使用了一个突发性事件。女人在商场购买服装是很平常的事,但意外的是遇到了小偷,更特别的是这个小小偷为了得手竟然玩弄了一个母亲的爱心,欺骗了她的感情,这就使林兰平静的心中陡起波澜。于是林兰作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要亲手抓住这个小偷。林兰能达到目的吗?作者就这样设下了一个颇有张力的悬念。写抓小偷的过程时,作者没有故弄玄虚。林兰的办法很简单,但是也很有效。她一有闲暇就去街上转悠,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小偷。但是小偷认出林兰,转身就溜了,而且为了摆脱紧迫不舍的林兰,铤而走险奔人滚滚车流,于是林兰不得不放弃。第二次,林兰改变方式,精心考虑,周密计划,不但再次成功发现了小小偷,而且一路跟踪,在一个死胡同口堵住了这个小小偷。整个抓小偷的过程先起、后落、再起,不断转折,不断推进,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小说结尾,作者使用了突转手法。原来林兰不是要抓小偷,而是要救孩子!故事的性质完全发生了变化,这不是一个受害者惩罚和报复为害者的故事,而是一个愧疚的母亲理解、宽容、挽救失足孩子的故事。结尾完全在意料之外,但是细想一下,也在情理之中,它的设置是符合人物心理发展逻辑的。孩子无罪,有错的是大人,正是愧疚唤醒了沉睡在林兰心底的母爱,让曾经犯过错误失去孩子的林兰醒悟过来,才做出了这非同寻常之事。不寻常中有正常的情理,故事在最后抖开包袱,发人深思,令人唏嘘。

难点指津

小说触及到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怎样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怎样做个好妈妈?推一把,失足少年就真的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罪犯;拉一把,孩子在爱的温暖中可能回到家庭,回到社会,重获新生。林兰的形象既平常又不简单,其实她既有深厚的母爱,又是很有理性的。她最后的举动,显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母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宝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母亲博大无私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温暖的母爱,让孩子在情感上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可想而知,一个拥有母爱的孩子是不会流落街头靠偷窃为生的,而要使这个失足少年重回社会,最理想的办法就是首先让他重回家庭。林兰显然是从切身之痛中领悟了这一点的。也许,她失去自己的孩子就是因为对待孩子过于理性,过于严苛。她已经失去了一个孩子,不能再失去一个孩子;她曾经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这次她一定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妈妈。此时再看题目,耐人寻味。“再叫一声妈妈”,这是林兰作为妈妈的愿望,又何尝不是孩子深深埋藏着的心声?妈妈不能失去孩子,孩子更不能失去妈妈。俗语说,严父慈母,作为母亲,千万要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赞赏啊!

考点训练

1小说结构缜密,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埋下了多处伏笔,请分别找出来。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林兰的形象。

3你认为男孩会跟林兰回家吗?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1这样的伏笔至少有三处。第一段,写林兰“身子一颤,不由搂住了那孩子”照应了结尾处林兰的话“孩子,那天你的一声妈妈叫得我心碎”,一声呼唤唤醒了沉睡的母爱。第三段,写林兰“回到家,林兰饭也吃不下,一直想着这件事。半夜时,她做出了一个决定——一定要亲手抓住那个小偷”,跟结尾“林兰满脸怜爱愧疚地说:‘由于大人的过错,我们的孩子也像你一样学坏了,然后成了罪犯……我不能看着你再走他的老路……”相照应,林兰的寝食不安原来是出于愧疚,出于悔恨,深思熟虑后她终于作出决定,她要用母爱来挽救这个孩子。第七段,“男孩突然冲向了车流滚滚的马路,林兰叫着‘站住!却不敢再追了”,这里的“不敢”与其说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不如说是出于对男孩安全的担忧,也是与结尾处的“怜爱”相照应的。林兰行为的动机不是出于报复,而是出于并华了的母爱。

2要点:一是感情丰富,深爱自己的孩子,并在自己的孩子学坏后出于愧疚把这种爱升华,转移到偶然相遇的男孩身上,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二是特别理性,善于思考,做事之前深思熟虑。周密计划。如为了亲手抓住男孩,先是有空就去商场等处转悠,男孩逃脱后就改变形象,悄悄跟踪,一举堵住男孩。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惊恐之中的孩子绝处逢生应该会喜出望外,林兰的真情告白应该会打动孩子冷漠的心,接收林兰的邀请,跟她回家。

猜你喜欢

母爱男孩小说
母爱大于天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